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为农村生活垃圾“开处方” [打印本页]
作者: 斗牛士 时间: 2018-11-11 06:01
标题: 为农村生活垃圾“开处方”
今年以来,我区以“最大限度减少垃圾总量,实现垃圾就地资源化循环利用”为目标,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因地制宜构建了机器快速成肥、阳光堆肥房、黑水虻生物转化等终端处置模式,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柴桥开展阳光堆肥房模式,运行能耗低、简单快捷
在柴桥街道的河头村,一处设计独特、外形别致的建筑拔地而起,它就是另一种农村垃圾终端处理模式——阳光堆肥房,即将投入使用,处置在垃圾分类中收集的可腐烂垃圾。
该阳光堆肥房是由浙大教授团队负责设计并提供技术支持。记者看到,阳光堆肥房共有3间,屋顶设有易腐垃圾投放口,还建有一条斜坡直通屋顶,供运输车运输垃圾;室内均设有喷淋、排水、补气、排气等配套系统,避免可腐烂垃圾在发酵过程中溢出恶臭或滋生苍蝇;前墙设有一道带有挡板的出料门;设备房配有渗滤液池,渗滤液循环利用。
区农办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柴桥是花木之乡,农户种植花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易腐的树枝树叶等,也可放入堆肥房内发酵。设计3间房是根据覆盖处理区域产生的可腐烂垃圾量而定的。将剩饭剩菜、果蔬外皮、过期零食等可腐烂的生活垃圾掺入微生物降解菌剂,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进行发酵,经过45-60天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每吨可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阳光堆肥的方式处理后,可转化为0.2至0.3吨有机肥料。
据了解,阳光堆肥房具有可就近处置可腐烂垃圾、操作简单、运行能耗极低、无渗滤液和恶臭气体排放,堆置腐熟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农林生产,实现资源化利用等优点。
白峰试行黑水虻生物转化模式,高效环保、节约资源
一项利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餐厨垃圾的新技术在白峰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正试行着。这是我区农村垃圾分类终端处置的另一种模式。记者看到,成千上万条黑水虻正努力地“工作”,将经过成肥机器预处理的厨余垃圾以惊人的速度吃掉,可谓既环保又高效。
“厨余垃圾营养丰富,喜食腐蚀物的黑水虻不仅取食能力极强,而且转化率也极高。一斤的黑水虻能在一天内吃掉一斤的餐厨垃圾,并能长成一斤六七两。4盒黑水虻幼虫在4天后就可以分成8盒,16天后,黑水虻幼虫即可长成高龄幼虫,产出可作蛋白质饲料等的高龄幼虫虫体和可作有机肥的排泄物,原本牙签粗细的幼虫能长成有烟蒂粗细、三四寸长短的高龄幼虫,成长速度惊人。”白峰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站长金磊告诉记者。
如今,白峰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餐馆和部分村的厨余垃圾均由该中心养殖的黑水虻处理。记者在现场看到,黑水虻吃的厨余垃圾经过粉碎等预处理相对干燥;养殖房内的空气虽较为温暖,但没有厨余垃圾的异味,即整洁干净又环保生态。
据了解,该中心有3位保洁员,一位专门负责运输山防新村产生的厨余垃圾,另两位负责学校、食堂等厨余垃圾的运输。运输到中心后,保洁员将餐厨垃圾倒放在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分拣,在去除杂质、脱水脱油之后,将剩余的固体有机质垃圾给黑水虻处理。
黑水虻不仅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还帮助该中心每天省下100多元的电费。金磊向记者介绍说,之前送来的垃圾仅靠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进行高温发酵,机器要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这样最多也仅可处理1吨的厨余垃圾。现在有了黑水虻这个“帮手”,该设备仅需搅碎、去除杂质、脱水脱油即可,再多增加一些小“帮手”,即可满足处理全街道的厨余垃圾需求。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黑水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其幼虫腐食性,可用于餐厨垃圾或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黑水虻幼虫和预蛹营养丰富,适合作为动物饲料,饲养禽、鱼、龟等。黑水虻幼虫在生长取食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俗称“虫沙”,这也是一种无毒、无臭、干净卫生的高档有机肥,是农林、花卉、城市绿化的优质有机肥。而长大的黑水虻(成虫)经过烘干、冷藏,可以出售,产生效益。
黑水虻生物转化模式不仅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而且成本低、时间快、效率高,整个过程中间没有的污染,也没有二次污染的排放,整个把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了,具有推广价值。
区农办一负责人表示,通过多方考察学习,各街道根据区域内人口组成、垃圾日产生量、垃圾组分等实际,充分考虑现有不同处置终端技术模式的优缺点后,选择最优方案。如新矸街道、小港街道、柴桥街道、霞浦街道、郭巨街道均选择阳光堆肥房+机器快速成肥模式。大矸街道、白峰街道生活垃圾综合利用选择机器快速成肥+黑水虻生物转化模式。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www.hlzjc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