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自产”有机肥受村民热捧 [打印本页]

作者: 斗牛士    时间: 2018-12-6 04:53
标题: “自产”有机肥受村民热捧

剩菜残羹、果皮蔬叶、虾壳鱼刺等可腐烂垃圾在被分类后经过机器高温发酵变成了有机肥,而这些有机肥又回到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手中,还备受欢迎。这是新矸街道永久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旨在让村民切身感受垃圾分类后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垃圾分类助力。

家住卢郑片区的卢祖洪是该村第二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在过去的3个月时间里,他跟租住在他家的4位租户一起改掉了多年扔垃圾的习惯,开始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今年76岁的卢大爷跟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自己种了120多平方米的蔬菜地,就在两个月前,他分到了第一包有机肥。

“当时是村主任送来的,他告诉我,这些有机肥是我们平时分类的厨余垃圾转化而来的,卫生保洁员将我们家中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运到高塘厨余垃圾处理站,投入厨余垃圾处理机进行处理,经24小时高温降解后,厨余垃圾全部转化为有机肥原料。”卢大爷依稀记得,虽然那包有机肥只有一两斤,但让他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益处,当即他就将有机肥洒在了他的蔬菜地上。

施用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有效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一直备受农民热捧。“由于量不是很多,没分到的村民直接来找我要,见有机肥这么受村民们喜欢,我又去高塘运了几袋回来。”永久村村主任王海波告诉记者,当时带回几小包有机肥是想让村民看看垃圾分类的成果,以此激励村民继续分类下去,进而提高分类质量,没想到这么受欢迎。“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这些有机肥是经过他们自己分类后产生的,更有意义。”

得知家门口的垃圾处理站就可以生产有机肥,经常有市民去高塘厨余垃圾处理站领取肥料,用于种植花草。“通过有机肥的发放,我感受到大家自觉进行厨余垃圾分类的劲头更足了,垃圾分类也更有氛围了。”永久村村民郑文康如是说。

据悉,永久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已经4个月了,目前,村民参与率达90%,垃圾投放正确率达50%,每天可产生200千克左右的可腐烂垃圾,而这些可腐烂垃圾都变成了有机肥,变废为宝,形成了良性循环。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www.hlzj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