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标题:
【正能量】送上我们的热诚,让心绪一片蓝天
[打印本页]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3-12-27 20:09
标题:
【正能量】送上我们的热诚,让心绪一片蓝天
22.jpg
(194.88 KB, 下载次数: 151)
下载附件
2013-12-27 20:09 上传
公元2013年10月8日凌晨1:15,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浙闽交界处登陆,浙江的天空顿时被捅了个窟窿,暴雨如注,大地汪洋一片。“菲特”造成宁波直接经济损失333.6亿元,历史罕见。在灾情最严重的余姚市,老天爷降下了相当于68个西湖的水量。
台风无情,人间有爱。600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奔走在救灾现场,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爱心大合唱。
———题记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3-12-27 20:11
“让蜡烛传递爱和温暖的力量”
在台风肆虐、洪水泛滥的日日夜夜里,谁也无法想像,这个瘦弱的女孩竟会有如此的勇气和担当!
一连9天,她都在重灾区奔走忙碌,浑身湿漉漉的,平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网友在微博中@她:“你是神吗?”
不,她不是神,她只是一个长发披肩、笑容甜美的女孩,肩膀孱弱,身材瘦削。
10月7日下午,港城宁波风雨大作。在接到强台风“菲特”有可能在浙江登陆的消息后,在江东安居幸福苑小区的家中,女孩立即扎起马尾辫,开始忙碌起来了:一边上网查阅气象预告,一边翻箱倒柜,准备雨衣雨裤,手电和干粮。
她叫马琴,在网络中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助学志愿者燃烧的蜡烛”,25岁,来自四川巴中,目前在宁波江东区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
暴雨一阵紧似一阵。马琴撑起雨伞,一头冲进了附近的超市,购买了200件一次性雨衣。她要去火车站,要把这批一次性雨衣送给没带雨具的乘客。
马琴背着一个大大的登山包,挂着满脸雨水跑进了火车站候车大厅,数百名旅客滞留在车站,当时车站上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好多小孩哭成一团。
马琴把登山包往地上一放,从里面取出一件件塑料雨衣。开始分发时,不少人问道:“你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吗?”
“我是‘燃烧的蜡烛’,宁波志愿者!”马琴的回答简短有力,言语中充满着自豪。
马琴一边分着雨衣,一边观察着火车站的运力,同时还通知她的小伙伴们———一群用私家车义务接送旅客的志愿者。很快,10余名志愿者陆续驾驶着私家车、打着双闪灯赶到了火车东站。在马琴的安排下,黄世光、叶萌等志愿者送完一趟,又赶到火车东站送第二趟。
不久,余姚灾情公布,马琴更是按捺不住焦灼的心,开始紧急筹集救灾物资。
10月10日下午,马琴和她的小伙伴们坐上了一辆装满蜡烛、矿灯、火柴、棉被和药品等救灾物资的厢式货车,冲进了重灾区余姚。此时,离她的婚礼只剩下一个多月了。
接下来的几天,马琴天天泡在余姚,给灾民和参与救援的子弟兵发放物资,为灾民量体温,分药品,打扫卫生。她全天候工作,几乎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和所有的“80后”女孩一样,马琴爱美,爱打扮,但那些天,她不梳头,不刷牙,不洗脸,“就像一个灰姑娘。”
“灰姑娘”后来实在扛不住了,或打地铺,或躺在橡皮艇和救灾物资上面,盖上被子打个盹。
10月16日那天,气温急剧下降。傍晚6点,余姚街头秋风瑟瑟,马琴站在路灯下,身穿雨衣,脖子上裹着围巾,样子特别憔悴,身子微微发颤。
坐上新闻单位的采访车后,她就蜷缩在座位上。“我眯会儿好吗?”
几分钟后,马琴微微张开眼睛,“车上有糖果吗?不好意思,我有低血糖,好难受。”
记者们赶紧跳下车,在加油站旁边的商店里给她买了两块巧克力。
翻开马琴的微博和QQ空间,人们发现她有着不幸的身世,收获过大爱也付出过真爱。
25年前,四川省巴中市巴川镇尖山寺村农妇吴秀珍捡到了一个刚出生就被遗弃的小女孩,取名马琴。小时候,马琴不慎摔断过腿,眼睛也曾暂时性失明,吴秀珍夫妇偷偷去卖过几次血,帮她治好了病。
2003年,16岁的她随养父养母到宁波打工。2007年,养母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赚钱给妈妈治病,当时马琴一天要做3份工作,晚上还要去医院照顾,非常辛苦。
一些志愿者得知马琴的故事后,轮流来医院帮她陪护。“一位好心的阿姨,给我送来1万元。”马琴至今难忘,这位阿姨戴着墨镜和帽子给她送钱,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只知道是一位志愿者。那位阿姨说的一句话,影响了马琴的人生———“不用感谢我,如果真想感谢我,你就好好地活着,照顾好妈妈,以后有能力了回报社会。”
“想到这些好心人,我就很感动,是他们在我最困难时帮了我,我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社会。”2008年,马琴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
当洪水渐渐退去,生活慢慢恢复了平静。马琴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轻轻地说:“蜡烛不曾想过凝聚那么多的目光,蜡烛也不曾想过成为这个社会的焦点。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燃烧自己,为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为那些还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更多爱和温暖的力量。”
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像马琴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如同崖缝中的一朵朵小花,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依然相信阳光和雨露,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3-12-27 20:13
“爱心汇聚的速度只用秒计算”
做一个决定需要多长时间?
组建一个救灾团队需要多长时间?
从我家到余姚需要多少时间?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余姚淹了需要救灾!房屋倒塌,洪水围困,灾区缺水少粮!”10月8日,一条发在慈溪某个微信朋友圈里的消息,牵动了许多人的心。短短几秒时间,就有人打电话进来了!
半个小时之内,圈子里马上站出了20多个人:
“我要报名救灾!”
“我能参加救灾吗?”
“什么时候出发?”
一支临时的救灾队伍就这样组建成立了。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水淹城,救灾最需要什么?朋友圈中有人会制作简易水面运载工具,于是,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做好了18艘泡沫船。所谓的泡沫船,其实就是一整块的聚乙烯泡沫塑料板,长3米,宽1.2米,载重500公斤,在水上划行,轻便灵活,足可以载上4个成人,还能捎带些其他物品。
两个多小时后,出发前往余姚城区和慈溪横河,救援队伍扩大到了40多人。于是,他们分成5个小组,分头行动。
从朋友圈报名,到携带救援工具,到出发赴余姚,还不到4个小时。这是什么速度?
在圈子里振臂一呼的是施建忠,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慈溪周巷做水产养殖生意。
施建忠还就此事同时发了微博,没想到一天之内访问量高达8.5万人次!150多人进行了转发!
当天晚上,施建忠和六七个朋友一起,带了几只泡沫船和一车面包、饼干以及手电筒等物资,沿着余姚世南西路,来到兰墅公寓。他们刚刚喊了一声:“送水送食品了”,里面一幢幢居民楼都有了回应。男女老少蹚水过来,不到两分钟,第一批食品就分完了。他们赶紧又运了第二趟,送到小区的更深处。最后,所剩不多的食品和水,被送往设于余姚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的临时安置点。
施建忠说:“一条求助微博可以转发数万次,一条招募志愿者的微信可以在朋友圈里四处粘贴。在大灾面前,号召就这么简单,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爱心汇聚的速度只用秒计算。”
在这场大救灾行动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创造了无数个“宁波速度”!而这些惊人速度的背后,都有一份爱心在支撑。
10月9日一早,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投入100万元用于“菲特”救灾。
中午,听说余姚急需救生衣和救生艇,工作人员马上开始张罗。
4个小时后,一辆满载着500件救生衣和255艘救生艇的大车向姚城急驰而去。
接下去两天,基金会又采购了400多艘救生艇运往余姚。
得知余姚灾区急需大型运输车辆,11日,基金会多方联系,终于从建筑工地借到了一辆30吨的工程车发往灾区,从得知消息到车辆到达,仅用了3个小时!
12日,基金会开始采购漂白粉和漂白净片等物资,总量达到20吨,当天就有9.1吨消毒药剂运往余姚。
10月7日晚上,暴雨如注,宁波通途路铁路涵洞的积水迅速抬升。很快,半个涵洞浸泡在了水中。
19点,宁波恒动水陆装备救援队成员“坦克”接到朋友求助,说很多人被大水拦在涵洞一侧,没法回家。擅长玩水陆装备的四五位恒动队员火速集结,20分钟后赶到现场,冲锋舟下水,马达声轰鸣。5个多小时里,冲锋舟不停地往返,共驳运200多人,队员们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才离开。
8日上午8点52分,@恒动水陆装备-慕楠发出微博:向余姚进发,救助危难,解救被困病弱老幼!一艘动力橡皮艇、一艘摩托艇,10多位年轻人开始了四天三夜、惊心动魄的救援。
10月8日这天,队员们向外公布的两部热线电话此起彼伏。24小时内,打来的求助电话近2000个。电没了,用充电宝,一个充电宝电量耗尽,接上另一个,一直接到手机发烫,救援队也不敢关机,生怕一旦漏掉,电话那头有人会陷入危难。
第二天,队员们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大声疾呼:“孩子喉咙水肿,希望立即得到医治!”医疗知识相对薄弱的救援队员第一时间把信息转告给了救灾指挥部的医生。
“不好,这个孩子有生命危险!”各路救援力量立即出发,一站站接力,把孩子救了出来,一条幼小的生命保住了。
第三天,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找到救援队,委托他们送一批药物到余姚市人民医院。为了确保将药品安全运到,队员们前后忙碌了18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一条最便捷安全的通道,此时,已经是次日凌晨3点。躺下睡了不到4个小时,队员们又如约赶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装上满满一车药品,再次出发。
10月10日,宁波三江汽车运动俱乐部在余姚日报一位摄影记者的指引下,为当地两个农村社区送去生活必需品。为了筹集物资、招募人手,俱乐部负责人向伙伴们发起倡议,短短四五个小时,就召集了8辆越野车和4艘冲锋舟,并募集了近万元资金,购买了一批饮用水、食品和手电筒。
有人说,在爱心城市宁波,献爱心从来不用发动,献爱心从来不求回报,献爱心从来不为扬名,献爱心从来不会断流……
因为爱,黑夜从此不再黯淡;因为爱,人们变得更坚强。
作者:
号角
时间:
2013-12-27 20:13
“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孩子,不哭!”
“大妈,送吃的来了!”
……
艇划过来了,手伸过来了!
拉你,扶你,搀你!
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我们常常悲歌生命的渺小;而在志愿者们众志成城创造的奇迹中,我们又感奋生命的伟大!
10月8日,余姚灾情传来,宁波百川义工团,这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诞生的民间志愿者队伍闻讯而动。
晚上10点,义工邱炜杰和伙伴们打着探照灯,划着皮划艇,靠近余姚受灾严重的黄箭山村。
刚到村口,就有村民围上来说,村子里头有户人家,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带着一个孙子,围困在家里都两天多了,孩子怕是饿得不行了。
救人要紧!疲惫不堪的义工们打起精神,奋力向村民所指方向划去。10多分钟后,义工们看见了前面微弱的烛光,皮划艇却被杂物围困,一时无法挪动。
“游过去”,一个念头划过邱炜杰的脑际,他没有多想,侧身从皮划艇上一跃而下,跳入污浊的泥水中。谁也没有料到,此时的水深已近2米,身高1.75米的邱炜杰很快沉到了水底,鼻子、口腔、耳朵迅速被水灌满,几乎呛晕过去的邱炜杰拼命顶出水面,挥动双臂,朝着前方奋力游去。
一个、两个、三个……被邱炜杰感动的义工们纷纷下水,拖着方便面和矿泉水,跟随着邱炜杰游向那抹微弱的烛光。
“我们是义工,送吃的来了。”听见喊声,老大爷从二楼探出身子,拼命地喊:“在这里,在这里。”
“这是救命粮啊!”屋里的奶奶告诉义工们,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晚上孙子一直喊饿,幸好找到了一包板蓝根冲剂,孩子喝完刚睡下。
“还有人饿着肚子,我们得抓紧时间再送一趟。”已经是夜里11点了,邱炜杰招呼大家把食物放下后,匆匆跟老人告别,转身扎进夜幕中。
素不相识没关系,真情没有界限!隔水隔山不要紧,爱心没有距离!在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里,大批来自市内外的民间公益团队和个人奋战在抗灾第一线,成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力补充,给灾区人民带去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撑。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募集各类救援物资,克服重重困难运抵抗灾第一线。
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将被洪水围困的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或将各类生活必需品递送到灾民手中。
夜深人静时,许多劳累了一天的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还在张罗第二天的救灾事宜;天色微明,他们已经带领人马再度启程。
这次百年一遇的大灾发生后,经《宁波日报》搭建的临时信息平台,我市的民间救援组织进行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在各自派出义工赶赴灾区救援的同时,又及时将当地的需求信息通过临时信息平台与其他公益组织共享,以便让公益伙伴的救援开展得更有效。
余姚“爱心之家”的服务点设在城东汽车站。从城东出发到主城区,一路上水陆兼程。积水地带可以划着皮艇,遇到旱路还得把皮艇和物资扛在肩头,中间还要负重翻过一座铁路桥,来回一趟,耗时超过4小时。因为“爱心之家”的志愿者熟悉当地情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外地的民间公益组织把救灾物资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慈溪慈航公益的老柴,带着同伴们在余姚一干就是4天,他们和余姚“爱心之家”的志愿者一起并肩战斗。
11月26日,在宁波召开的全市抗洪救灾工作总结表彰暨治水强基动员大会上,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大自然灾害往往来得突然,不给我们任何情面。我们的村党总支书记、部队官兵、志愿者面对‘菲特’突袭表现出了铮铮铁骨和大爱情怀,并且迅速扭转局面,这一点难能可贵!”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2月5日,在“国际志愿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宁波市民政局的支持下,蜡烛爱心助学、奉化义工、慈溪爱心俱乐部、宁波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象山户外救援队、帮办慈善义工、狮子会等21家民间公益组织联合成立宁波民间救灾联盟,并签署《宁波民间救灾联盟备忘录》。
宁波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队长全纪丙笑了,他说:“宁波民间救灾联盟的成立让零散的民间公益组织有了一个家,今后能够更合理地组织、分配救援力量。”
除了外出救援外,这些天来,他们还在思考,如何让民众在平时多了解一些遇到灾害时自救的方法,培养居安思危的观念。
“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大;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这是他们的合作宣言。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同样来自法国的诗人彭沙尔则吟诵道:“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让我送上温暖,为你驱散严寒/让我送上关爱,为你排忧解难/让我送上真心,让你感受亲情/让我送上热诚,让心绪一片蓝天……”
“不想动地感天,不图美名流传/只愿付出自我,默默无闻奉献/我们献上绵薄,他把高尚体现/我们力量微小,微小与伟大相连/这是我的心愿,心愿,让每朵花开烂漫/这是我的祈盼,祈盼……”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让世界充满爱!(宁波日报 谢健 易鹤 王芳)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www.hlzj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