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宁波市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在我区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40多名与会代表来到大矸街道,以九峰山社区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为全市样板,考察学习相关经验。
防灾减灾
标准规范 走在前列
九峰山社区于2011年12月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并且受到了联合国减灾机构的好评。站在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的高起点上,社区党委副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王诗芳却笑着说:“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九峰山社区地处山区,必须要更高规格保障群众安全。辖内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山林多,春秋季节、大风天气易引发森林火灾;汛期长,境内建有一座中型水库城湾水库,梅汛期、台汛期长达半年;企业多,企业的生产、消防安全压力较大。
2009年社区成立以来,就以打造平安和谐社区为落脚点,创新工作思路,整合部门资源,构筑减灾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社区运作、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通过避灾安置点的规范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社区避灾安置场所管理水平,保证了辖区内村民和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社区共设有男避灾安置点2处,女避灾点1处,特殊人员避灾点1处,专设避灾点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可用于临时避灾的安置点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
灾害防御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在一年中的很长时间里,避灾安置场所往往都处于防患于未然的状态,然而,这段“预备期”才是夯实“避风港”的关键期。
社区以“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为依托,创新组织管理网格,打造“双网融合”的避灾安置工作组织网络管理机制,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各村书记、卫生服务站站长、社区警务室、各民间组织负责人及辖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减灾管理协调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社区的减灾管理工作。社区避灾安置协调小组下设减灾抢险小队、医疗救援小队、撤离疏散小队和信息联络小队4个工作队。各小队人员组成相对稳定,机动能力强,在社区避灾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这样就构建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灾害管理工作网络。
信息的全方面汇总,是畅通点对点联系、提高避灾管理效率的有效方式。为此,社区建立了灾害事故信息库、人口综合信息库、单位组织信息库和公共设施基本信息库,并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以备不时之需。
避灾处置
有条不紊 队伍强大
在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来袭期间,社区避灾安置场所共安置群众726人,其中既有各村转移而来的村民,也有从中铁二局等建设工地前来避灾的外来务工人员。避灾安置场所内,各类物资保障充足,无线网络全覆盖,图书室、健身室等对公众开放……现场秩序井然,温馨融洽。
看着避灾安置场所顺利通过了“大考”,王诗芳也松了一口气,在农村能够建好、用好、维护好这样一处场所,实属不易。“按照农村的旧习惯,村民们很忌讳提到灾害。可现在,各项应急救援、避灾安置、后勤保障等工作都能有序开展,离不开平日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王诗芳说。
长期以来,九峰山社区就通过各种渠道,加深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门口,有一处“防灾减灾漫画园”,村民在此歇息唠嗑时,不免会看上几遍。在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日、安全生产月,或是日常活动的开展中,社区都会组织些能让群众掌握自救互救常识和技能的活动。在社区二楼展厅内,还设置了灾后回顾警示园,不断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
让人欣喜的是,随着防灾减灾宣传的普及,辖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以联合会的形式加入到了应急队伍建设中,组成了一支在灾害来临时能够“拉得出、打得响”的坚实队伍。当许多村民家中因台风而断电时,“自家人服务站”的电工师傅们就奔波在村里,义务维修电路;“红·峰”志愿者联盟的党员志愿者们强排积水、清除倒伏的树木、参与灾后救助,倾力奉献自我。
欢迎光临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http://www.hlzjc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