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围城也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心病”。做好建筑垃圾处置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品质之城、高水平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去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认真贯彻省市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精神,对照“美丽北仑”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以建筑垃圾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导向,积极寻找标本兼治、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着力破解消纳处置难题。 据统计,去年,我区88个工地共计处置核准建筑渣土579.48万吨、泥浆56.5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13.64%和31.33%。其中建筑渣土主要通过工程基础回填、绿化复垦、制砖制石等方式,实现了循环利用,较大程度缓解了消纳压力,实现全年出土与消纳供需平衡。 通过走访调研、统筹规划,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加快布局与全区建筑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消纳场所,在小港暠峰建筑渣土消纳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新增暠峰二期(姜桐岙)、大岙渣场(钟夹岙渣土消纳中转场)、梅山七姓涂渣土消纳场3处大型陆上渣土消纳场地,新增渣土处置能力500余万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岙渣场(钟夹岙渣土消纳中转场)已投入运营,梅山七姓涂已有渣土核准处置,暠峰二期(姜桐岙)初步具备接纳条件并进一步完善设施。同时,在浙江丰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基础上,梅山区域新成立了一家泥浆处置公司,区内建筑泥浆总处置能力远远超过产生量。 理想的建筑垃圾处理全过程,包括垃圾产生、收集、运输、消纳、资源化处理、再生产品应用6个环节。目前,我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力量,主要集中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上,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平衡方案备案情况评估控制垃圾源头产量,全年完成65个政府投资项目平衡利用方案备案,预计从源头减少渣土外运53.45万吨;区内包括宁波恒新建材有限公司等4家制砖厂处置核准利用渣土作原材料制作环保烧结砖,渣土年消纳量达25.25余万吨。 但随着我区近期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安置房、保障房集中落户,加之老小区改造遍地开花,建筑渣土、泥浆大量集中出土,单单依赖政府消纳场并非长久之计。对此,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疏通环节,构建闭环式处理产业链,引导建设方、施工方在街道范围内就近寻找需要复垦、回填的消纳项目,尽量做到项目间平衡利用,无法平衡利用的建筑渣土再行运至消纳场地,最大可能缓解处置压力。 为加大执法资源整合力度,在区建筑渣土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去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北仑分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还指定人员组建了区建筑渣土处置工作专班,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能,形成了对建筑工地源头管理、建筑垃圾清运审批、道路运输执法、消纳场地建设推进全流程齐抓共管的管理局面;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推进我区建筑渣土综合利用处置、渣土中转堆场建设等问题的统筹协调。 “技防”引领,持续强化“两点一线”监管。“为解决人少事多工作易出盲区的问题,我们向科技‘要’执法力量,依托市建筑渣土运输处置监控平台、区智慧城管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监督工地车辆进出及冲洗等情况,实现智能化监管;实时监控进入城区的运输车辆,并通过回播倒查线索,解决夜间、节假日执法难的问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渣土办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在此基础上,各执法中队还积极打造“技防+人防”立体监管系统,通过流动设卡、网上监控、重点整治等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动执法,合力打击违规清运建筑垃圾行为。去年,共计查处建筑垃圾违规清运行为330起,罚款305.39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