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管理有盲点这个问题,可以从规范制度、落实责任,专业联动、奖惩同行,完善闭环式信息化监管平台这个几个方面进行推动,将工业垃圾分类与企业征信、创优、行业政策享受与扶持等相挂靠,实现压力助推。”这是新矸街道“垃圾分类之我见”社工论坛上的一个分享片段。近日,新矸街道举行垃圾分类主题论坛,2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垃圾分类的新矸模式。 为更好地普及垃圾分类,凌霄社区建立了在职党员益行群和凌霄党员e家两个党员微信群,由党员带头,以物业培训、视频传播、以一带多等方式,带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垃圾分类队伍。 甘霖是凌霄社区的一名新社工,党员们在检查垃圾分类时的一个小举动让她印象深刻。她说,在检查垃圾分类时,很多党员直接用手在垃圾桶里翻,边查看边讨论着各种垃圾的分类标准。看到倒垃圾的居民还不忘和他们交谈,耐心细说,手把手示范。很多居民看见这样的举动,都主动将垃圾分类检查好再投递到垃圾桶。 大港社区作为全国首家不设居委会的纯工业型社区,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存在清运成本高、管理存在盲点、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专属的“垃圾分类宣传册”,并多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课堂”“工业园区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会”,组织企业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绿色环保垃圾分类党员行”等活动,实现理论到行动的全面实施。 如何让居民从“让我分类”变成“我要分类”,红梅社区工作人员王惠惠认为,除了最基本的监督保障之外,激励机制不可少。想要居民有获得感,社工、物业、志愿者除了要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还需制定一个激励机制,“21天刚好是我们的一个心理周期,打卡满21天就可以领一份小礼品,这样可以促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 为了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向阳社区的张琴斐从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助人自助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通过专业的知识能力培训,让辖区范围内的弱势群体参与其中,通过赋能,让他们缓解自卑,重新融入社会。 新矸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新矸街道今年举办的第10场社工论坛,定期举办“论坛”式的分享会,有利于加强各社区之间的交流,创造社工相互分享的机会,在社工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持续提升社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