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农贸市场是最基本、最接地气的民生保障场所。但一段时间以来,脏、乱、差却成了农贸市场的代名词,有的市场硬件设施跟不上,有的内部管理滞后,有的无序经营、宰客欺客…… 群众利益无小事,农贸市场改造也是“大工程”。去年以来,我区以“整洁、有序、安全、放心”为目标,全面启动区域内54家农贸市场环境整治和服务提升工作,全力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农贸市场“脏、乱、差”“几不管”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变。 告别“脏乱差” 迎来“洁净美” “占道经营、违章搭建没了,马路通畅了,环境更整洁了。”这段时间路过北仑蔬菜批发市场的市民都感同身受。改变,源于新矸街道和区内多个职能部门的联合行动。 北仑蔬菜批发市场搬迁至凤洋一路已有十年,市场规模无法满足营业需要,基础设施日渐落后,零批未分离现象一直存在,摊位租户情况也相对复杂。“两整两提”市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攻坚行动启动以来,这些“顽疾”怎么整治成了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再困难也要上,街道市场中心首当其冲,走访附近居民、商户代表,倾听他们的意见。“好几处都违法搭建了钢棚”“我看到不少小商户私接电气设备”“一到早晚高峰时段,市场周边乱停车、乱设摊就特别严重”……问题被逐条梳理出来。 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渐渐明晰:拆除违章搭建、取缔占道经营、消除安全隐患等被列入整治重点内容。去年10月,新矸街道和商务、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集结兵力”,正式拉开了整治大幕。 集中整治后,科学管理是保障整治效果长期不走样的关键举措。新矸街道市场中心在市场内外都引进了第三方管理,采取蹲点巡查、分班值勤的方式,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考虑到批发市场的特殊性,我们经常凌晨出动,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新矸街道市场中心主任王军雷表示。 蔬菜批发市场的“变身”只是我区农贸市场整治成果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目前,小港综合市场、高河塘市场、郭巨市场、霞浦新浦市场、柴桥薪桥市场等11个市场已全面完成市场内部改造提升,总投资约3200万元。 百姓“有需求” 升级“显个性” 一筐筐新鲜的黄鱼、鲳鱼,周身还泛着银光的带鱼、鳓鱼……天刚亮,新矸老菜场的鱼货交易就开始了。只见一位顾客拿出手机,扫描了一下支付宝二维码,然后输入金额支付,钱就到了经营者的账户。 这样的交易支付方式,在新矸菜场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菜场已非常常见。很多经营户都感慨:“这样收钱简单方便,‘嘀’一下钱就到账了,根本不用考虑找零,也不用担心收到假币。” 如今,北仑农贸市场里的智慧支付日渐普及。2017年,星阳菜场成为区内首个支付宝无现金示范市场;新矸老菜场的180户经营户,有六成多已采用这种全新的支付方式;霞浦、大矸、白峰等地菜场的智慧支付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改造后的农贸市场便民设施也多了。昨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柴桥薪桥菜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置在市场入口处的长凳,一位老人正坐在木头凳子上休息,旁边放着刚买好的肉类蔬菜。“新改造的农贸市场很好,累了还有休息的地方。”老人乐呵呵地说。 记者还走访了区内多个农贸市场,不少市场在改造后都配备了便民长凳,不少市民正坐在凳子上休息。 在百姓印象中呆板的农贸市场越来越有“个性”。霞浦街道新浦菜场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将区域特有的风土人情、古建风格、历史底蕴等融入市场改造设计中,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窗口,打造成集购物、休闲、文化“三位一体”,便民利民、和谐优美的购物场所。 管理要长效 实现“高标准” 记者从区商务局了解到,我区还有一大批农贸市场正在提档升级。除了已经改造完成的11个农贸市场,大矸市场、湖塘市场、三山市场、梅山中心菜市场等12个市场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6月底前,除大矸市场外的11家市场将全部以新面貌交付使用。高塘市场、凤凰市场、沿海市场、小山市场和算山市场等5个市场已初步完成改造方案设计工作,其他市场正抓紧制定改造方案,预计5月前将全部完成设计。 更多高标准农贸市场也将出现在我区。位于霞浦街道的凤凰菜场,辐射周边的居民小区多、人流量大,原有的市场环境与居民需求严重不配套。为了给居民提供更便捷购物环境和更物美价廉的商品,我区计划将该菜场打造成区域地标农贸市场。 改造后的凤凰菜场将引入智慧农贸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智能支付、智能计量、智能统计、食品追溯等功能,同时实现线上接单,为经营商户开启线上销售模式。未来,老百姓可通过APP下单实现商品配送到家,购物更加便捷。 下一步,我区将制定并出台《北仑区市场长效管理考核办法》,以奖惩制度的形式,促进市场规范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我们还要继续开展省级’放心市场’创建及星级文明示范市场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带动市场管理和服务提升。”区商务局蔬菜副食品管理科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