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民 奉献社会,乐为公益标兵 城管义工长效服务岗队员、交通文明服务岗志愿者、社区义务协调员、社区爱心基金会成员、小区平安巡逻队队员……这些都是退休党员陈国荣的身份,作为江东区丹顶鹤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他一心扑在志愿服务上,不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一有时间他想的、做的都是如何服务好他人、服务好社区,他始终坚信“工作可以退休、党性不退休”。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乐于公益是“一员双岗”的更高追求。只有真心服务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真正信任。在四明大地,就有着这样的一群党员志愿者,他们以服务为己任、以公益为追求,在奉献中享受快乐人生。 在海曙区牡丹社区,一提起严婉贞的名字,居民们都会翘起大拇指说:“严奶奶是我们敬佩的好榜样”。作为一名党员,严婉贞在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发起成立了严婉贞志愿服务社,一个人带领着30几支队伍和300多名志愿者,长期奋战在志愿服务一线。为解决不少居民习惯于在河边清洗衣物,图省事直接往河里倾倒垃圾等问题,严婉贞带领一群平均年龄在63岁的党员骨干成立了宁波市首支民间护水队,全年无休开展护水节水工作,被评为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先进集体,也是全省唯一一支获此殊荣的民间团队。 2005年来宁波务工的徐州人郁丙龙,有一次在环城南路遇见一位阿姨吃力地推着爆胎的电动车,郁丙龙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免费帮忙维修,但却遭到拒绝。对此深有感触的他,随后在宁波一家本地论坛发帖,承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免费为市民修补备胎,并发起成立鄞州区补胎哥公益服务中心。目前加入的志愿者已经超300人,他们每个月都会进社区免费为居民提供补胎换胎服务。2013年,补胎哥团队又发起了唤醒沉睡单车的公益项目,将居民捐赠不用的废旧单车,打造一新,捐赠给学校和外来务工者家庭。 奉化市个体经营户何美蓉,身体残疾,收入微薄,却热心公益15年。“何美蓉志愿服务队工作室”成立一年多,志愿者人数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100多人和4个团队,服务项目从当初的8个发展成30个,开展便民活动43次,服务群众4300余人次。她自己在扶贫助残、敬老助学、志愿服务的公益路上从未停歇,累计捐款捐物达12多万元。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公益活动,我市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谋划,在规范化、常态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 在今年“七一”,我市广大党员迈入了“一员双岗”新时代。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民政局打造“公益地图”和“公益巴士”,推出“甬·志愿”APP,联通全市各县(市)区的志愿服务,兼具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资源整合、力量调配等功能,专门解决对接不精准的问题,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通过掌上APP,全市党员可以直接查阅“宁波公益全景图”,包括各地的公益基地、公益小站、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宁波历史文化地标等224个公益点、22条公益风景线一目了然,方便广大党员按图索骥,既能随时随地做公益,又能过好开放式组织生活。 与此同时,我市探索实施“纪实管理、积分激励”的管理模式,全市推广“锋领指数”考评系统,围绕党内生活、岗位履职、道德品行、作用贡献等方面内容,细化记录党员行为,实时予以加分扣分,在“一事一评分”积分制管理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每月自动生成考评积分,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给党员本人,定期提醒。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长效化。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倾注真情无私奉献。在宁波,广大党员以服务为荣,以奉献为乐,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党徽在务实肯干中闪闪发光;他们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叫响了无悔于时代的最强音:“我是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