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举行。考场上,监考老师不时来回走动,员工在考卷上认真回答车间工艺方面的各种问题。考完后,公司根据考卷分数评奖,员工们也进一步掌握了工艺技术。 今年8月,东盛已经预感到了出口市场的“寒意”。在员工大会上,公司董事长陈雪尧庄重宣布,不管公司遇到多大困难,绝不裁掉一名员工。同时,面对此次危机,公司看到的更是机遇,将全面开展内部提升计划,为未来做好准备。 “讲得好,还特别贴近我们工作实际,听了有共鸣。”近日,一位员工在听完张美刚讲师关于品质管理的课程后,深有感触。说是讲师,其实张美刚是一名品质部的普通员工,但是因为努力好学,成为了东盛10多名内部讲师团的一员,每堂课每小时200元,报酬由公司支付。从车间主任到中高层管理员,来自各个岗位的内部讲师团为员工打造起了从管理到工艺等全方位的课程服务。 现在,东盛内部每天都有不同的课程在开课,各班组的轮休员工都会积极报名。“来听课还有补贴可以发,学到了知识还有钱可以赚,因此我们报名听课都很积极。”一位员工说。 轮休员工忙着培训,产线员工则在积极攻关技术。近日中午,在东盛的会议室,车间主任主动请来公司技术部人员,指导解决产线工艺问题,内部成本控制已经成了人人都关心的事。 原来东盛实行的是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东盛现有11个车间,按照公司纵向结构设置,每个车间都能拥有将原料加工成成品的能力。而每个车间为“独立”运作,需要向公司交纳订单成本费用,每个车间安装独立的水电表,房租按照每平方米20元收取,机器折旧按照快速折旧方法计算,将购机款按照36个月分摊。 这样,东盛按照内部核算价格减生产成本差额的50%作为工人工资,这也激发了产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促使车间主任时刻关注成品率,一旦有异常,马上及时解决。 今年1—10月,东盛总销售额7500万元,实现平稳增长,今年企业还投资2000万元实行产线工艺升级。“我要求技改进度不能延后,还要尽可能提早完成。”陈雪尧坚信,东盛的内部提升将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更大竞争力。 -记者手记 在陈雪尧身上,散发着一种企业家特有的沉稳气魄。面对危机,他反而说是好事,终于可以不用让员工加班,终于可以带着全公司上下去上海迪士尼玩一玩。这种在困境中坚定信念,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乐观态度和积极做法,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有企业做过,“熬过了冬天就是春天”,这使不少企业后来居上一跃成为了行业龙头。 如今,每一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都是相似的,但企业的内部做法却各异。有的企业选择了主动应对,通过“冬泳”等方式“强身健体”,并能获得快速增长;有的企业却被动应付,等待救赎,最后不得不选择破产、倒闭。 民营企业是从土地里长出来向上生长的“草根经济”,经济低迷的时期,往往是企业进化的最佳时机,民营企业更应积极乐观,修炼内功,加强培训,锻炼出一支更强的员工团队,升级一批更适宜未来发展方向的工艺技术,这样才能在春天到来时比别人更早嗅到芳香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