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
快捷导航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0

活动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0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7 05: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它是节气,更是节日,其中祭祖和踏青是两大礼俗主题。人们在祭祀礼仪中慎终追远、缅怀先祖;在风清景明中郊野踏青、亲近自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节的节日文化闪亮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间,也结晶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承继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而得名。
  传统社会为了农事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故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便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在唐宋后,清明便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北仑乡民极其重视清明节。清明上坟,是对祖先尽孝道以寄托哀思的习俗。尤以父母亡后的三年内“上新坟”特别重视。即使身在外地的游子,也尽可能在这一天回家,以尽赤子思乡爱亲之情。上坟的祭品,麻糍必不可少。在先人坟墓前供奉,焚香燃烛,子孙虔诚参拜。祭毕,烧锡箔,并将五色纸钱制成的幡盖,阵于坟头,加土,除草,有的还插上几枝柳枝。在家设酒馔祭祀,称做“清明羹饭”。三年后,一般不带酒菜,其余礼节如旧。
  旧时宁波清明节吃食
  “黑饭麻糍青雪团,清明祭祖到坟头”,旧时宁波的清明“冷食”主要有三:青金团、黑饭和麻糍。
  如今,青金团和麻糍依旧是宁波人最常见的清明节令食物,都是以有清香的植物“青”或“艾叶”去筋后放在蒸笼上头吹熟,而后倒入石捣臼与糯米粉一起和捣,特有时令的芳香。这两个清明主食,除了冷食,也都可以烘煎或用火缸煨之。
  不过,麻糍和青金团也有一些不同。麻糍大多切作四边形,两面都涂层松花,内青外黄;青金团的形状就是面团,里面裹上芝麻、豆沙等馅料,成形时,会有木制的模具,模具底部刻有寓意富贵吉祥的花鸟图案。
  南方地区清明节还要吃一种特制的黑饭。明代杭州有“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梗饭,以馈施主”的说法,明清宁波人则称为“青糍黑饭”。老底子的黑饭,是将一种灌木叶子捣烂,取其乌黑色的汁液和入糯米煮成饭,待冷却后再压成糕饼状,继而蘸糖以食。但这种老食俗已经失传很久了。
  此外,在清明节,宁波人还要举行家祭,即“清明羹饭”。一般以9或12道菜为主,菜式里也有几个固定的食材:黄豆芽寓意子孙兴旺,烤麸象征生活富起来,还要有鱼,有鸡,有红烧肉等等。席间,子孙后代还要给杯中斟酒,祈福平安。
  各地节令食品大不同
  寒食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时的节令食品,它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也称子推燕,表示纪念晋国先贤介子推。子推燕象征春阳,有驱邪保健的功效。
  据《广东民俗大观》记载,广东客家有清明饭,制作方法如下:清明前夕,从野外采集各种可食用的药用植物,如艾草、鸡矢藤、清明菜(鼠曲)、荠菜、枸杞叶等,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可。
  清明饭因所用药料不同,风味各异,食而不腻。这些清明食品的原料来源于中草药,人们认为清明时节食用它们可清凉解毒,驱邪保健。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还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据礼经记载,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唐玄宗时,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
  唐·杜甫《清明二首》: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等。
  到了宋代,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习俗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唐·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上坟祭扫,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二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于是,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
  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宋·吴自牧《梦梁录》:清明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认为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后世沿袭了插柳的风俗。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除门户插柳外,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
  插柳与戴柳在民间还有招魂与安魂的解释。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QQ|红领之家 ( 浙ICP备15016945号-1 )|红领之家 ( 浙ICP备15016945号-1 )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1

GMT+8, 2025-8-27 12:55 , Processed in 1.218750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