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今年是我区创建省食品安全区的收官之年。自2016年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以来,我区不断深化全链条监管体系,构建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格局,从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生产、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全区现有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单位160家、农资店48家、食品生产企业70家、食品流通单位6183家、餐饮单位3172家(学校幼儿园食堂152家)、集中消毒餐饮具企业2家。涉及的90%以上食品由区外输入。如何在物流高度发达、商品全社会流通的今天,让区域内老百姓吃得安全又放心?我区对此进行了一番有益探讨。 “首先是把好‘进口关’。通过择优选择产地,签订购销合同,从环境好、管理严、风险低的产地调入大宗食品等,有效降低引入问题食品的安全隐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举例,今年我区调入了20万头猪,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不仅要实时评估区外生猪主产区“非洲猪瘟”等疫情风险,还要严格查验“两证”(动物检疫证、车辆消毒证)。其次是把好市场准入门槛。对上市食品做到“凭票证入市、入市有记录、记录可追溯”。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开始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来,不仅根据农业部对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所需包含内容的要求,在原二维追溯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还结合辖区特点,重新设计了原二维追溯码的式样,实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二维追溯码“一证一码”的有机结合。如今,新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包含了企业及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品二维追溯码和三品认证信息。 不仅如此,食品上市前,还要通过区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的质量抽检,强化源头把控。区食安办每年制定食品抽检计划,近三年抽检量都在3200批次左右,均超过省定标准的4.5批次/千人要求。今年来,生猪瘦肉精检测19293头,合格率100%;蔬菜农残检测63799个,合格率99.95%。 而这些严格把控,不仅体现在“进口”和“上市”环节,在覆盖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轨迹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范围辐射到了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对学校食堂、企事业食堂、农村集体聚餐、餐饮服务单位、大型商超以及果蔬配送公司进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有了全过程管控,全方位的管理也不能缺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为了筑牢食品安全监管网,目前我区10个街道均成立了食安委及食安办,共建成食品安全基层协管大网格10个、中网格248个、小网格1013个,配备10名食品安全专职工作人员、270名协管员和981名信息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述负责人介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小餐饮领域,涉及范围广、事务杂,是执法监管的难点。今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深化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行了餐饮“红黑榜”制度,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形成餐饮社会共治局面,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该负责人坦言,民生一直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意义重大。而他们,也会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砥砺前行,用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