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可持续的、整合式的社会照顾体系,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区以“幸福来敲门”为老志愿服务品牌为载体,打造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帮扶模式,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合力,让老人在家安享幸福晚年。
打造服务新品牌 “爱心食堂”覆盖面广、点位多,是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特点。在为老年人送餐服务中,爱心送餐队从刚开始的以送餐服务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敲一次门”“洗一次衣被”“做一次饭菜”等为内容,贴合老年人需求的“十个一”助老服务体系,并相应成立了“爱心敲门队”、“假日慰问队”等系列志愿服务队伍,为老年人送去关爱和温暖,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扩大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今年年初,区委宣传部把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列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会同区民政局对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和整合,打造“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特色体系,全面推进为老志愿服务。 据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区级层面成立“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总队,对全区服务活动进行统筹指导。各街道成立相应的志愿服务中队,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为活动场所,开展各项具体服务活动。各街道、社区结合各自实际,成立爱心送餐队、幸福敲门队、节日慰问队等志愿者服务小队,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帮扶服务。 目前,全区已有1个助老志愿者大队,10个助老志愿者中队,360多支助老志愿服务小队,助老志愿者8763名,与12743位老人结对,开展经常性帮扶。 提升服务新内涵 “‘幸福来敲门’为老志愿服务,是针对当前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整合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优势,以十大项目为载体,开展生活照料、安全守护、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五大类服务,织牢织密为老服务的社会照顾体系。”区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道。 目前,我区已有爱心食堂94家,与社会餐饮机构、中心食堂签约助餐协议的村(社)152家,助餐覆盖率达92%。在给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子女不在身边或无法实施有效照顾的高龄、独居等5类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的同时,安排志愿者定期为他们提供清洗衣物、打扫卫生、做菜煮饭等日常家政服务以及代购、代办、代缴费等服务。 去年8月,春晓街道慈东社爱心食堂志愿者在“爱心敲门”服务中,及时发现了因突发心血管堵塞晕倒在家的83岁独居老人刘婆婆,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在送餐的同时,我区开展“爱心敲门”项目,通过志愿者与老年人结对,由志愿者定时到老年人家中看望问询,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防止老年人发生意外,用勤跑腿、多敲门为老人构筑坚强护盾。 开展“银发康健”项目,让老人享受便捷医疗;开展“空巢不空”“矛盾化解”“共度佳节”“记录金婚”4大项目,为老人提供“走心”服务、“暖心”陪护;开展“文娱养老”项目,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老年人活动队伍和老年社团组织,引导广大居家老年人投身“文娱养老”大舞台,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我区从各方面丰富“幸福来敲门”服务内容,使老人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确立服务新定位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支撑。“相对于政府的支撑作用、家庭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引导作用,社会化的帮扶模式,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整个居家养老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弥补其他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更能在精神慰藉、日常陪护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自“幸福来敲门”活动在我区广泛开展以来,各个志愿者服务队为全区老年人提供了多种多样贴心、细致的服务,涌现出许多温馨、暖人的助老事迹。活动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养老问题、关心养老事业,吸引了一大批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敬老、爱老、助老事业,为我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今年,我区的“幸福来敲门”活动荣获宁波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大赛银奖。该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区将以“幸福来敲门”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模式,做精做强,进一步完善各方参与的为老服务社会照顾体系,切实提高全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