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应热闹欢乐的春节沉寂下来。此刻,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一线医护人员身上,这些背负着大家希望的人,其实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 这个女儿“不孝顺” 北仑区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张汉英的老家在嵊州。今年春节,她早早有了春节计划,打算接父母来宁波享受天伦之乐,但疫情来势汹汹,身为医护人员的她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取消了回家的行程,转身报名了医院的志愿者。 她的手机里,还留着叮嘱爱人记得勤通风,给女儿洗澡、换新衣的聊天记录,也收到了父母对女儿的理解和支持。远在嵊州的父母对这个“不孝顺”的女儿说:“再怎么长大,你也永远是我们的小棉袄。” 这辆专车很特殊 这趟专车“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只接转“发热”患者。自1月20日起,为全面抗击疫情,确保发热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北仑区急救中心人民医院分站特别设立发热门诊专车。连续10天来,发热门诊专车累计出车超75次,值班室电脑上的发车记录密密麻麻。 专车驾驶员顾健军和两名跟车护士的每日值班时间延长至11个小时,但他们没有怨言。“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关键时期,义不容辞。”顾健军坚定地说。时间紧、任务重,肆虐的疫情给医护人员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一通简短的120急救电话,接线员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姓名、年龄、住址、病症及有无武汉接触史。急救专车出发时,车上的每个人都无法预料患者的真实情况,面对看不见的“危险”,他们只知道自己必须迎难而上。 尽管厚重的防护服能够隔离病毒,但穿上没几分钟,身体就会感到闷热潮湿,透不过气。有时刚脱下防护服,值班电话又响起,医护人员就得再次穿上,立即出发。“穿了脱,脱了穿。每天来来回回,至少也要6、7次。” 这个瞬间很温暖 区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的医护人员不惧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发热门诊、隔离病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交通卡口防疫防控点等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连日来,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向白衣天使表达关心和敬意,让医务人员心中暖流涌动。 1月26日,医护人员收到了爱心市民送来的咖啡、饮料、点心和水果。1月31日,医护人员又收到了乳品饮料……“最近我们陆续收到群众送来的爱心食品,我们感觉不是在孤身奋战,大家和我们心连着心,一起在战斗。疫情防控面前,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肯定会坚决打赢这场战役。”区人民医院医疗健康服务集团总院医护人员说。 这个“后方”很坚实 这几日,梅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支夜间防控队伍,默默守护着梅山居民的健康。 ![]()
该中心由于人员紧张,除了开展日常工作外,还要24小时安排人员开展排摸和居民体温测量工作。面对这个任务,中心3位住梅山的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说:“夜里有我们,给我们排夜间备班吧。” 梅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刘娜是一位二孩妈妈,刚断母乳没多久。有一天晚上10点多,她还在照顾小儿子,一接到电话,顾不上儿子,就跑到了单位做防护准备。她说:“接到通知,就得义无反顾,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
作为春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排查主力的刘建勇,已经连续上班十五天了,他从下乡流调开始,就没有和妻女见过面。好不容易能回到科室休息一会儿,他就会给女儿打视频电话,看看女儿可爱的小脸,听听她稚嫩的声音,他说这是最好的“疲劳消除剂”。 刘建勇所在的防保科是一线疫情排查科室,全科室4名工作人员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就一直在一线奋战。 多日下乡排查,作息紊乱,每天都是还没到上班时间就出门,过了中午饭点大家才回来,夜晚一户户排查到十点多是常事。截至目前,刘建勇带领科室成员全面排查完成374人,并每日两次电话随访,密切监测,为广大群众构筑起最坚实的“后方”。 这项服务很贴心 “早上刚给精神科医生打电话说快断药了,下午你们就送药来了,谢谢!”家住大矸街道杨岙村的精神障碍患者陈某的妈妈感激万分,“公交车停运,又住得偏僻,本来打算步行18公里到城区医院配药,来回至少8个小时,现在问题解决了。” 为确保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因疫情而中断治疗,区精卫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梳理辖区内患者情况,为弱监护或无监护的、行动不便又即将中断服药的患者送药上门。2月2日,区精卫办联合区中医院、大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位患者送药,并指导患者服用,确保患者治疗的连续性,避免因治疗间断引起病情波动。同时,医护人员积极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相关知识的宣传,对患者和家属的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抚。这项特殊服务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