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公司处理废品都不联系我,说好的兄弟,怎么不照顾我生意呢?”近日,某汽车配件销售公司负责人老李(化名)在家中休息时接到了老朋友叶师傅的电话,本以为对方是想和自己寒暄几句,却不想刚接起电话就迎来一通质问。 老李在听完叶师傅的数落后,气呼呼地拨通了儿子小李(化名)的电话,询问原由。谁知在听完父亲的讲述后,小李完全懵圈,公司相关负责人和其他管理人员也都表示不知情。 叶师傅口中的“废品”其实是一批重达1.5吨的汽车消音管,共计1700根,作为废品的价值虽然不足1万元,但作为商品,价值高达10万余元。 为了搞清这件事,小李立刻派人去仓库进行了盘点,发现确实少了一批汽车消音管。可这批价值10万余元的货物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离开仓库的呢?又怎么会成为叶师傅口中的废品? 今年8月,该公司32岁的仓库管理员陕西人张某,在和朋友蒲某喝酒聊天时,提起自己所在公司四楼有一批“无人问津”的汽车消音管,动了歪念。蒲某是货车司机,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这上面动一动“心思”。机会很快就出现了,8月中旬,张某接到公司的任务要出一批货,这在早有预谋的他看来简直是“天赐良机”,正好可以借公司出货之便,偷偷动自己的“小心思”。 张某立刻联系了蒲某准备行动。按照公司的要求,出的货一共有3堆,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将出货单上的数字3改成了6,将四楼的那批消音管和公司要出的货物混在一起,装上了蒲某的货车。不知情的门卫按照出货单对比了货物数量,以为“没有问题”,便放行了。 成功将货物运出后,张某和蒲某先是将3堆货物运到了指定地点,随后便悄悄处理起偷来的那3堆货物。因为汽车消音管都是由金属制成,分量不小,蒲某便联系了收废品的刘某,刘某见货物包装齐全,心想这八成是一批赃物,“找上门的生意,哪有不做的道理。”这么一想,刘某便故意装作不知情,经过协商后决定以5800元的价格交易。 由于货物太多,刘某又叫来朋友罗某帮忙卸货。罗某一看,这批汽车消音管基本都是新的,不像寻常废品,便提出了质疑。“就算这不是废品吧,但你来都来了,也别管这么多了,帮朋友一个忙,一会儿大家去吃顿饭开心一下,我再给你点辛苦费,你看成么?”蒲某这么说,罗某心里也大概有了底,但他没有再说什么,便帮着一起卸了货。 拿到钱之后,张某、蒲某、罗某三人花了1000多元去吃喝玩乐,随后,蒲某给了罗某200元的辛苦费,剩下的还有3000多元和张某两人平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