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玉兰社区国际化社区建设不断深入,在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车库车棚治理、爱买街改造、康桥小镇治理等一大批实事项目上,玉兰社区深化“党建+”模式,实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和民生惠民建设之间的双向促进。比如“党建+垃圾分类”项目,深化社区党建引领、用党员力量撬动社区治理。 2018年6月起,玉兰社区开展里仁花园三期垃圾分类提质示范小区创建以来,实现了90%以上的居民生活垃圾家庭源头分类,80%以上的精准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小区垃圾分类情况显著改善。一是牵住了玉兰社区党委这个牛鼻子,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化作全体小区居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找到了社区治理的好抓手,把垃圾分类聚集的共治力量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参与热能。 一、“四个发动”引发雪球效应 玉兰社区党委探索“党建+垃圾分类”的新形式,组织发动核心先议,即社区党委牵头召开“两委”班子会议、业委会、党员大会、楼组长等骨干会议,明确“党建+垃圾分类”推进方案。 社区党委组织发动党员争当先锋,即党员带头签署垃圾分类承诺书、带头参加志愿者队伍、带头参加垃圾分类入户走访。组织发动骨干先训,即开展“两委”班子、社工、志愿者、楼组长等“四类群体”的全覆盖培训。组织发动更多居民先行,即通过党员包干结对邻居、包干楼宇垃圾分类、带动全体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按思想到行动到模式到机制,推动“滚雪球”效应,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二、“三个结合”创造各方协同 如何让广大居民养成家庭源头分类的好习惯?党员示范与居民自发相结合。玉兰社区区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和物业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加强示范引导和督促源头分类。如何让垃圾分类长效有效?社会力量与购买服务相结合。玉兰社区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支持下,通过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里仁为美志愿服务团来开展里仁花园垃圾分类提质工作,让社区基层在“减负”的同时发挥社区大功能。如何不断激发居民自觉性?玉兰社区党委搭建商家志愿平台,通过商家“助力”的方式为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提供奖励,激发参与热情,如进行7次垃圾分类可以换取一份由爱心早餐店提供的免费早餐等活动。同时玉兰社区党委给支持工作的在职党员、居民、在校学生所在单位寄表扬信;在小区内开展垃圾分类明星家庭评比;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设置垃圾分类“红黑榜”。 三、“党员双报到”共建聚力工程 党员“回家”变身社区志愿者,让党员带头共建“聚力工程”。玉兰社区在职党员小郑到玉兰社区党委报到的短短的三个月内,就上门走访了的124户家庭宣传垃圾分类。同时,认领垃圾分类垃圾点位 “2小时值班”达11次、借点位督导的契机,她很快就跟小区里的居民阿姨爷叔拉近了关系,成了小区居民里的“红人党员”。可以说,党员双报到”助力垃圾分类推动了“熟人社区”构建,也助推了“凝聚力工程”建设,垃圾分类的党员参与动员过程成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 玉兰社区里仁花园创建垃圾分类提质示范小区200余天以来,让垃圾分类参与率从35%提升到90%,精准分类率更是达到85%以上。玉兰社区的党委书记邬晓红强调,社区垃圾分类没有捷径,靠的是做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靠的是社区党委这个火车头,靠的是党建引领自治这根绣花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