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晚上10点,拧紧了一天发条的城市慢慢停止喧嚣,暗黄的灯光映衬着繁星点点,渐渐平静下来。数字科技园D座二楼宁波姚唐影视文化公司的办公室内,创始人舒佳辉风尘仆仆地从外面赶回来,顾不上休息,呼噜呼噜吃了几口外卖,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中。 “过两天有活动要布展,各个细节还需再敲定下。”自创业以来,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他早属惯常。从困窘时半月接不到一个项目,到如今平均每周都要承办三四场活动,26岁的舒佳辉为自己4年的创业画上了一个精彩的逗号。 谁的青春不曾慌张迷茫,谁的奋斗过程没有碰过南墙。“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他说,一路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一腔热情再加一份执着,只有逆风飞翔过的人,才能把羽翼磨练得更加丰满有力。 “梦想那么好,创业要趁早” 1993年出生的舒佳辉是余姚人,大学读的是电子信息专业。2015年,他结束大学生活,面临着就业。通常而言,找一个相关专业的单位和岗位是最常规的选择。但他却在酝酿着一次在别人看来“好高骛远”的冒险——自己创业开公司,而且开的还是与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影视文化公司。 “在大学里参与策划过不少活动,对这一行很感兴趣,就想试试看。”2015年,姚唐影视文化公司注册成立,姚即代表“余姚”,唐指代“文化盛世”唐朝,年轻的舒佳辉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把梦想变成行动,直到成功,中间隔着市场、运营等一系列难题。踏入社会没多久,舒佳辉发现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的生存问题:“如果没有项目,就只能干坐在那里。” 几个年轻人几乎天天在外面跑。由于没有经验,起初他们只能接一些零散的项目,像拍摄宣传片、微电影,或是婚礼跟拍。人手不够,雇佣成本高,搬设备、搭脚架等所有体力活都得自己干。白天拍摄、晚上通宵剪辑,一个宣传片从主题选定,到最后定版,有时要耗时一两个月。 “说实话,从成本看都是赔钱的,但起步阶段没有办法,必须要赚口碑。”舒佳辉说,那段日子很折磨人,不止是身体上,更是精神上的。有段时间,和他差不多同时创业的好几个伙伴坚持不下来,都关了公司,重新找工作。他也几次想过放弃,但转念又觉得不甘心。 一边维持经营,一边寻求突破。2016年,舒佳辉将公司主营业务逐步转向了活动策划、平面设计等,“影视拍摄不确定性太高,耗时又长,现阶段,还是要寻求更稳定的运营。” 以宁职院为突破口,姚唐开始转接学校的一些活动。拉横幅、贴海报、做喷绘……从最小的项目开始做起,舒佳辉带着年轻的团队一点一滴积累着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卧薪尝胆”,姚唐的发展开始见起色。 2017年10月,宁职院举办迎新生晚会,姚唐从多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接到了这个项目。从前期策划、舞台搭建,到现场灯光控制、舞美设计等,舒佳辉憋着一股气,不敢有丝毫松懈。尽管晚会当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现场这么多环节却没有出现一点纰漏,学生们在大雨中尽情欢唱,气氛格外热烈。 “圆梦舞台,作为从宁职院出来的学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回馈母校,就感觉值了。”晚会灯光暗下,一旁的舒佳辉长舒了口气。 “活着并且努力精彩的活着” 对于影视文化行业来说,“创新”是生命力。如何获得客户认可,让设计独树一帜,姚唐不断磨砺提升着自己的业务水平。 “每次设计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行业,不进就是退。”舒佳辉说,从接到项目,到设计策划,再到修改,这个过程就像是坐过山车,为了一个方案,他们有时要连续修改十几稿,改到几乎崩溃,再重新架构组建,有点像武林高手打斗,“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样的精益求精,也同样体现在客户选择上。“有些项目时间太赶的,就不接了,必须保证交出的东西首先是让自己满意的,不能砸了招牌。” 做设计,还得博取众长。这几年,舒佳辉带着团队去的最多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和杭州,或学习、或参展,他说,每次回来都像是一次“醍醐灌顶”似的大脑冲击,“不出去就只能做‘井底之蛙’,慢慢被市场淘汰,这一行业的特性注定不能走‘工厂化’的标准之路,必须随时让自己保持新鲜感。” 截至去年年底,姚唐固定的合作客户已超80家,平均每周他们就要承办三到四场活动,第三届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第28次“全国助残日”慈善公益演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办学60周年布展、武警海警学院35周年校庆、接待东帝汶国家总理夫人……姚唐交出的“创业答卷”,正在越来越绚烂。 除了姚唐,眼下,舒佳辉还与朋友合作在余姚、宁波、杭州湾分别成立了影视文化公司,未来希望发挥各自的优势,串联起各地的资源,形成联动,最终达到合作共赢。 相比刚走出校园时的青涩,经过了4年创业的摸爬滚打,26岁的舒佳辉多了一些历练的沧桑,但年轻人的不羁与洒脱却没有改变,“我没有设想过未来的路会怎样,也不知道在这一行业能待多久,但活着并且努力精彩地活着,就是最好的。” 记者手记 曾有人说,90后是自我主义的一代;也有人说,90后信奉的是“出名要趁早”,但眼下,越来越多的90后用事实告诉我们,年轻不是他们的短板,恰恰是他们奋斗的资本和理由。作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拥有着广阔的视野,“敢想”“敢干”是他们的共同气质。 当下,创新驱动不但是我区经济转型、步稳蹄疾的原动力,更为广大青年实现梦想搭建了广阔舞台。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创新创业热潮正以燎原之势炽烈奔放,广大青年也比任何时候更能抵近希望、触摸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被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自身脚踏实地的努力,在创业的道路上收获一份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