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益在中国大陆历经三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从早期的精英倡导和参与,到现在基本每个县城都会拥有几个爱心的Q群或者志愿者组织,公益是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和民间商业机构相比,民间公益发展影响力要低很多。民间公益更像社会中可有可无的装饰,而不是推动社会往前发展主要力量。许多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更像是传统社会的慈善组织,而不是现代社会的公益组织。就算是慈善组织,许多组织的行动也显得苍白而无力。
许多人并不太清楚,慈善不等同于公益,公益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在大多数的概念中,公益就只是做些好人好事,就是逢年过节给孤儿和孤老送一些温暖,是学生社团暑期的支教活动。这当然和社会教育观有关,在中国,官方的公益观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这样的宣传下,许多公益组织更注重宣传,注意处理和利益方的关系。在我昨天参加的一个学生社团的推介活动中,有人提问如何才能让社团获得更广泛的参与性,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回答是主要处理好和团委的关系,坚持为基层服务的态度。如果把学生社团这个背景拿掉,这完全是是一个小官僚式的标准答案。真是莫大的悲哀,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奴才,而不是人才。连自己的思考都没有,怎么能做好社团和公益呢?
而在正规注册的NPO团体中,公益人在谈论能力建设,资源共享,财务透明,联合救灾等话题。在广西大部分所谓的联合救灾,也就是去帮助壹基金发物质,而来源于西方教科书中的能力建设,项目规划,愿景规划,对大部分的草根公益组织而言。就如那些成功而有远见的组织把他们的结构,思想这些美味用能力建设等等工具包裹起来送给我们,而我们只留下漂亮包裹皮,把美味不知丢到那里去了。对许多弱小的草根组织而言,许多时候的处境是娃娃又哭,稀饭又烫,辣椒又辣,尿又涨。管理工具对他们来说,重要但不紧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