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梁群书记来到我们商会,介绍了北仑最新发展情况,听到家乡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心情激动,近期我们就会回到家乡,实地来看看家乡的变化。”北仑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张丹告诉记者,近期组织的回乡活动,将由上海市宁波商会北仑分会会长、宁波爱登堡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绥带队,组织商会成员回乡共叙乡情、把握机遇、寻找商机。 目前,上海北仑商会有会员单位50余家,会员企业分布在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法律咨询、医疗、教育、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实业投资、金融服务等行业,其中不少已成长成为上海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上海北仑商会以“服务会员、发展上海、回馈北仑”为己任,先后组织会员参观海天集团和吉利春晓基地。清明节期间,商会又组织踏青活动,带领10余位北仑企业家回到家乡,与北仑区领导共同探讨在北仑的投资机会。 李绥是梅山人,说话间带着微笑,有着浙商特有的儒雅气质。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纺织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任教6年,1997年创建了宁波爱登堡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座落于上海浦江漕河泾国家开发区。目前,企业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结构,拥有电梯、教育培训、健康食品等多项产业。 “每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在合作中降低风险,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让企业在回归中获益,家乡经济发展在回归中不断厚实基础。”在合作投资形式上,相对于浙商的单体企业落户,李绥更倾向于鼓励商会企业家“抱团”建设家乡,在产业选择上,他注重在养老、医疗、教育、地产、现代制造业等项目上整体规划、整体落户,形成集聚效应。 相比于在上海创业的企业家,距离北仑千里之外的“郭商”身上则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每年临近春节,北仑大街小巷里就会出现很多“粤”牌车辆,当地人就知道这是郭巨人回家探亲了。在外打拼的郭巨人,从小乡村走向全国、走出了国门。 目前,郭巨在外商人已达五六千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凭着勤劳踏实、认真肯干、创新进取的精神劲头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在全国灯具等行业打响了名气,这也成为郭巨的一笔宝贵财富。 去年,郭巨街道举办了郭巨人代表新春回乡主题活动,近200名“郭商”代表参加。活动中,这些打拼了多年的“郭商”聚在一起,有着聊不完的话题,但不变的是乡情和对家乡变化的由衷赞叹,投入到家乡建设发展中更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燕回巢,叶归根,近年来,一批批“乡贤”已经选择回到家乡,助推港城建设。盛威国际董事局主席徐普南出生在白峰,2014年以来,他先后在小港装备产业基地投资建设了盛威国际亚太总部园区,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白峰中学设立“盛威奖学(育)金”,每年捐助2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子;出资1150万元与白峰街道共同建设白峰盛威体育馆,解决当地没有室内体育馆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紧抓“回归经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浙商回归”引进项目23个,完成实际到位资金66.5亿元。 ■ 记者手记 据上海宁波商会估计,宁波人或祖籍是宁波的,占上海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不少还是北仑人。这些北仑人有些是背井离乡来上海寻找发展机会,有些是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有些是从海外归国后在上海创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少北仑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习惯了上海生活的他们却乡音未改,这些企业家的根依旧在北仑。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仑要以承载上海的产业、人才溢出效应为契机,更好抓住机遇。同样,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北仑乡贤,比如“郭商”这样的群体,他们也像在上海的北仑企业家一样,虽然常年在外,但对家乡的感情不言而喻,反哺家乡的愿望强烈。 因此,在招商引资上,我区不妨以血缘地缘为基础,以亲情乡情为纽带,抓早抓紧抓实,既可以引进优质项目和人才,也可以借助这些乡贤面向全国全球推介北仑,提升北仑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家在回乡投资时较为看重产业匹配性和服务高效性,因此我区职能部门更要注重有效对接产业需求,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引商引智,助力北仑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