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旧家电、旧手机是什么垃圾?”“是可回收物。”“我养的花草枯死了,属于什么垃圾?”“草木会腐烂,是厨余垃圾。”上周末,在里仁童苑幼儿园,1小时的垃圾分类课程一结束,孩子们立马围在“绿蓝红黑”讲师团讲师虞雪峰身边,抛出自己的疑问。
“随着垃圾分类热度越来越高,经常有学校、社区、企业等电话咨询有没有老师能上垃圾分类课,特别是在10月1日条例实施后,有授课需求的单位越来越多。”区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蒋立怡说。
虽然区内有一批来自企业、医疗教育系统、机关单位等各行业的热心志愿者为市民上垃圾分类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课程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为此,今年8月,区垃圾分类办牵头成立了“绿蓝红黑”区级讲师团,经过筛选,首批20名持证讲师、46名候补讲师上岗,在全区陆续开展宣讲活动。
怎样让双方在自愿基础上,既满足需求又精确匹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讲师擅长的主讲课题、服务意向和培训对象,讲师团建立了详细的讲师团成员基本信息台账,申请垃圾分类课程的单位只需列明需求,通过信息台账双向匹配成功后就能安排授课,既满足需求又可以实现精准匹配。
虞雪峰是玉兰社区的一名社区干部,她参加了由区垃圾分类办会举办的关于垃圾分类理论与授课技巧培训,并取得了由区垃圾分类办颁发的证书。“接受了聘书,就等于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虞雪峰表示。讲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制作了内容有别、重点不同的培训课件。每次授课前,讲师们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课件,还运用“网红小垃圾桶”“垃圾分类趣味游戏道具”等特色教具,寓教于乐,带去一场场精彩的授课。
讲师团还针对机关企业、社区家庭、学校等不同群体,把课程分为讲座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讲座课程重点在于宣讲条例和垃圾分类知识,而实践课程更侧重于具体分类操作。“垃圾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垃圾分类的现状如何?具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处理有害垃圾?”课堂上,当讲师抛出这些问题时,听众们都专心倾听。刚上完课的物业工作人员季俊说:“收获很大,疑问基本上都解决了。”
“讲师团将接受持续培训,特别是条例实施后,需要学习撤桶并点、定时定点等各类新知识,确保受众接收信息的精准性。”区垃圾分类办综合组负责人邱优波告诉记者,未来讲师团将以讲师宣讲次数、宣讲质量、宣讲特色等为考评切入点,建立起合理的考核与奖励机制,适时总结评比,以评选年度“优秀讲师”等方式,切实提高讲师们宣讲的积极性。
据悉,讲师团成立1个多月,已累计举办垃圾分类培训、宣传活动70场,手把手教居民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累计受众涵盖儿童至老年人共4300余人次,授课质量获得了市民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