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4-8-2 18:22:15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企益,专业的创意与企划都异常重要。若从组织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和公益组织,二者都是有机体,组织的行为如果在“命周期”(life cycle)中一成不变的运行,将会如同缺乏营养一般。因此,别具巧思的专案企划和源源不断的创意,也是二者合作成功的要素。
例如,台湾知名的旺旺集团,成立了5个基金会,聘用专业的经理人管理,并且利用集团的媒体巧思和创意,引导校园青年的爱心和慈善。此举不仅让公益组织借势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进而有效运作。同时,也可通过企业媒体的桥梁,让公益活动更有趣味和灵动。
在我看来,“企益合作”或“企益一体”,可能成为下一种新的组织运作典范,它是超脱纯企业,也是有别于单一NGO的“新企益组织”的运作形式。换言之,也许不久后,“企业主一定也是公益人,富人必然也是善人”的新时代将会来临。企益合作,目前已呈现二者都希望能永续发展的合作阶段,未来,这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组织经营之道。
当然,台湾的企益合作并非总是坦途,公益组织难辞其咎。在台湾,许多NGO经常因为本身谨守非营利的铁律,被“慈善的父权心态”束缚,而无法打开心胸,进而弹性的和企业合作,导致资源不足而经营不善,运作困难。再者,也有NGO因抢食企业资源,进而忘记公益和慈善初衷,最后屈就于企业,虽然存活下来了,但也失去了公益的原本样貌了。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彻头彻尾地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与当前的状况。其后,由内而外的找出关键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方法有三,分别是双方建立信心机制、创意化解歧义和强调绩效性。
2000年左右,台湾一批企业完成第一代向第二代的权力转移,这给公益组织带来积极影响的大小还有待观察。台湾许多企业在完成二代交替后,例如奇美、中信、宏达电等,纷纷成立基金会,第一代许多都隐身商业、投身公益。然而,正因为商业和慈善的第一代,因此行善的方式或运作公益组织的方法,仍趋传统保守,虽偶有佳作,仍不脱捐助、直接服务,或议题倡导等基本营运模式。
此外,由于台湾经济陷入两难困境(政治、商业转型等因素),许多原本已投身公益的第一代企业家,为了度过经营难关,挽回企业颓势,又回头重执旧业,返回商场,让原本蓄势待发的公益事业,又陷入较为被动的状态,从原来的精彩可期,似乎又变得有点遥遥无期了。
在目前的政策下,台湾的公益组织呈多元包容的特质,并向极富创意的公益产业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社区总体营造持续加快、公益文创产业独树一帜,以及休闲公益产业蓄势待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