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那些已故的人,不能因怕难过就故意去避开,应该要时时让自己去想他、看他,他在天堂才会知道我们并没有忘记他。”电影《寻梦环游记》这样告诉人们。
2016年3月16日,一代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与世长辞,享年94岁。在这个连环画越来越少、电脑商业插画盛行的时代,或许很多人早已忘了这个大师,又或许很久才记起一次,但还是依然有人牵挂着他,也有人一年一年地盼着他、念着他……
“这个清明,被誉为中国连环画泰斗的贺老爷子已不能再回新矸头,为父老乡亲开门上大课。”“翻看与贺友直先生的合影,仿佛与他见面的场景历历在目。他的作品是永恒的,他的艺术思想也是永恒的,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扬光大。”“我们会按照您的教诲来做人、做事,不会给您丢脸……”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缅怀贺友直。
情到深处是故乡
每年清明节后,贺老都会带上家人回北仑住一段时间。为了给贺老接风,每一次,贺友直艺术馆馆长贺惠忠都会搞些活动,有时是举办展览,有时是请贺老给家乡人民授课。2011年,贺老还回乡将“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的10万元奖金捐赠于母校新矸小学,用来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据区城建档案室馆员蒋红回忆,三年前,清明时节,贺老回老家新矸祭拜祖先后,择日在贺友直艺术馆为北仑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学生上课。“五岁就没了娘,穷到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一生饱经风霜,历经坎坷,自学成才不忘本。”开课见到家乡亲人,率真的贺老未开口,泪先流。
贺老把对父老乡亲、对新矸的爱都浓缩在这堂课里,原计划只讲一个小时,结果从上午9点半一直讲到11点半。他自始至终站着授课,中途没喝一口水,不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明要点。台下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用宁波老话和贺老对几句。“若非亲眼目睹,真的不敢相信台上思维敏捷、谈笑风生的是位90多岁的高龄老人。”
“和贺老接触不算多,但最难忘的就是他流泪,那么高龄的人,在家乡人面前一开口就落泪,不是情到深处,不会这样。”蒋红告诉记者,贺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扎根民间,热恋故土;他简单又幽默,一心一意要将自己的艺术成果奉献给家乡,对自己和家人却很节俭。
淡泊名利心安然
“贺老率真、睿智、幽默,不为名利、金钱所惑。”这是贺惠忠对贺老的印象。
据他回忆,贺老生前将公私分得很清楚。“每次他打电话给我,叫我‘馆长’,我就知道贺老这次是为了公事而来;如果他叫我‘阿叔’,则是为了私事。我们都姓贺,关系很好,互相之间可以说心里话。”对贺惠忠来说,贺老既是老师,也是朋友。如今,贺惠忠还亲切地将自己的微信名取作“贺家人”。
很多人跟贺老熟悉了,便要跟他讨一幅画。“你跟贺老关系这么好,家里一定有很多他的珍作吧?”有人这样问贺惠忠。殊不知,贺惠忠绝不开口。也许正是知道贺惠忠不会主动讨画,贺老十分信任他,久而久之,两人变得无话不谈。退休后,贺惠忠一直坚守在贺友直纪念馆,为落实该馆的改造工程奔走着。
“认识您的人都会喜欢您的画,您可以送给朋友,可您不给自己的子女画一幅画。以前,我们做子女的很郁闷,做老爸的您为什么不留一张画给自己的孩子?您对别人这么好,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这么严格?其实现在想来,一切都明白了,您是希望我们独立!”在贺友直离开的第二年,女儿贺小珉给父亲“捎”去了一封信。据了解,贺老的所有画作都捐给美术馆,没留给子女。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说到新矸头,贺老曾感叹变化大。从前新矸头一个东街一个西街,有碶船码头,东碶桥碶门发大水时要放水;外港船撑进来,将货驳到小船上,那时锃亮的黄鱼才两角多些一斤。他笑言:“这些个后生伐晓得呐!”
有一次,贺老画了一幅上海松江风景图,赠予贺惠忠。“能不能也给老家画一幅,留下些回忆?”贺惠忠请求道。贺老欣然答应了。虽然贺老17岁时离开北仑,但家乡旧时的样子依然刻在他心中。为了将老街更准确地呈现给后人,新矸街道文化站专门邀请了一些老年人,帮助贺老回忆新矸老街的风景。就这样,《新矸老街风情录》的总基调定下来了。
为了缅怀贺老,2016年,贺友直纪念馆揭牌。贺惠忠告诉记者,如今,纪念馆的改造工程已结束,预计今年五六月份向大众开放。纪念馆院子内,将竖起一尊贺友直纪念铜像,这座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制作的铜像目前已完工,不日将从上海移至北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