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我区为破解老年人就餐难题,于2013年在全市率先推广爱心食堂居家养老新模式,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等多方资源,在开展爱心供餐的同时,提供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多元服务,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实现文明乡风引领百姓幸福生活的目标。
目前,全区已建立爱心食堂78个,11个正在建设中,每月服务老年人10万人次,共有近2000余名老人享受就餐服务。
补助+捐助,情暖“爱心食堂”
为确保爱心食堂有序、良性可持续运转,从2013年开始,我区陆续出台《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北仑区关于进一步推进老年人爱心食堂建设的通知》,对每个新建的老年人爱心食堂一次性补助5万元,经营经费按照就餐人数不同每年补助3—5万元。截至目前,全区爱心食堂已累计获得财政补助1200余万元。
同时,我区每年按照《北仑区老年人爱心食堂建设考核评分表》对爱心食堂进行考核。若考核分在80分以下或是发生过严重安全事故的,停止运营并要求整改,同时取消补助资格,进一步规范“爱心食堂”资金补助办法,让每笔钱都能实实在在用在老年人改善伙食等方面。
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所在。爱心食堂在老年人中的呼声愈发高涨,辖区开办的爱心食堂越来越多。而“爱心食堂”的日常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出资赞助,更好地满足了辖区老年人的用餐需求。
2016年底,正逢宁波钢铁公司相关负责人到新浦社区给困难老年人送新年礼物,得知河东村成立了爱心食堂,宁波钢铁当即捐出3万元,用于爱心食堂采购。河东村爱心人士胡银富则按用餐老人每天每位补贴3元的方式资助该村爱心食堂,补贴期限6年。
春晓街道桂池社也有一位长期关注爱心食堂的爱心企业家——开办塑编厂的刘国兴。自食堂开办以来,每个月都要用掉至少三四罐液化石油气,这些液化石油气全部由他提供。他曾对食堂工作人员说,不管用了多少气,都由他包了。
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2017年,春晓街道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刘振朝、沈昌明、丁明波、丁敏等区人大代表连续多年为爱心食堂献爱心,辖区刮起“敬老风”。王春明、周裕君等更多区人大代表加入进来,其中包括村支书、青年创业者、企业家等,努力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温暖。
爱心食堂作为惠民工程,普通村民也踊跃参与。2016年3月,在三山村凤山社,村民俞再庚的竹园还没开园,他就把第一批挖到的20多斤雷笋送到了爱心食堂。像俞再庚这样将自家种的时令蔬菜送到爱心食堂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不少就餐的老人说,爱心食堂食材新鲜、饭菜可口,久而久之身体更健康了。
让老年人吃好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区开办的爱心食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积极为爱心食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全要素共同参与的自觉行动。
实施精细管理,建设“放心食堂”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爱心食堂食品安全责任险的推广在保障老年消费者权益,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区为45家“爱心食堂”投保首单食品安全责任险,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每人最高可赔偿5万元。
投保后,在保险期间或保险合同载明的追溯期内,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期间生产、配送给服务对象的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因食物中掺有异物,造成消费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在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领域,为“爱心食堂”引入保险制度,有利于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功能,提高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救助水平,保障了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区对食品安全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发生严重安全事故的食堂立即停业整顿,并取消补助资格。目前,全区爱心食堂合格率达100%。
我区还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制度,食堂内菜类全部实行定点采购,确保食材安全。对食堂工作人员实施动态管理,所有食堂聘用服务人员凭健康证上岗,并安排其参加食品卫生安全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障老年人饮食安全。
日前,记者走进小港街道红联社区爱心食堂。厨房被隔成五个功能间,第一间是餐厅,第二间用于餐具的清洗、消毒和存放,第三间用于海鲜、蔬菜、肉类等原料的清洗和粗加工,第四间为厨房,第五间用来盛放加工好的熟食。承担这间爱心食堂设计规划任务的,则是小港市场监管所。该所对照食品经营许可提前介入,主动与社区联系,结合食堂所在房屋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帮助设计,提前向社区有关负责人讲解爱心食堂布局和硬软件要求。2016年以来,小港市场监管所积极协助陈山社区、红联社区、渡头董村筹建“爱心食堂”,努力把“爱心食堂”打造成“放心食堂”,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爱心食堂”变成老年人的“放心食堂”,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营造了文明的社会风气,传递着文明新风尚。
提供精准服务,打造“贴心食堂”
根据全面覆盖、老年人实际需求和保持服务对象就餐便捷性的原则,我区科学合理设立爱心食堂服务点,并利用已有的爱心食堂,分多条线路为附近片区有需要的老年人送餐,开展多模式运营,按需定制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全区“爱心食堂”有送餐队169支,共260人。
食堂集中助餐模式。部分社区(村)在已有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内或方便老年人就餐的固定地点开办爱心食堂,由社区(村)老年人协会负责管理、独立核算,食堂配备整洁的厨房及优雅、干净的就餐场所,卫生和安全设施一应俱全,吸引了周围老年人前来用餐,而用餐价格仅为市场价的30%—50%,1天3餐最低只需10元,价格实惠深受老年人喜爱。
春晓昆亭村上车门爱心食堂于2015年开办,食堂为5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其他老人则到食堂就餐。工作人员每天早晚会为老人各送上一瓶热开水,来食堂就餐的老人也可以自己打开水回家。有一位来食堂就餐的王阿婆,今年82岁了,平时经常忘记吃饭,每到饭点,工作人员都要留意一下她有没有到。“如果没来,我们就会出去找一找,就怕饭点过了老人饿肚子了。”食堂工作人员刘圣基说。
上车门多数老人选择前来食堂就餐,让他们有了大家庭的感觉,而春晓桂池社里行动不便、高龄、独居老人较多,爱心食堂主要提供送餐服务。食堂开办之初,30多位就餐的老人中,有20多位需要送餐上门,工作人员总是一丝不苟,让老人们吃上每一顿放心饭。
志愿服务也成为我区群众争相参与的新风尚。由于就餐的老人比其他4个社多了10余人,各种开销比较大,桂池社七八位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主动请缨,要求加入送餐队伍,为食堂“节省”了聘用一位专职送餐人员的开支。76岁的周文仁老人用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主动承担起给离食堂最远的七位老人的送餐任务,无论刮风下雨,他每日挑着饭菜送到每位老人家中,坚持了两个多月。
爱心食堂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志愿服务向农村辐射延伸,形成了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乡风文明。针对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无法每天走出家门就餐的困境,部分爱心食堂组织当地的志愿者成立“义务送餐队”,送餐上门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春晓街道16家爱心食堂,为每一位用餐老人配备了两套餐具,每天安排志愿者轮流上门为老人送餐。截至目前,我区已有“义务送餐队”60余支,送餐志愿者800余人。
我区还全面推行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以老助老”模式,鼓励“4050”后甚至“60后”中老年人加入爱心食堂“义务大厨”队伍中,安排志愿者轮流担任爱心食堂工作人员。目前,我区已有1125位志愿者轮流到各个爱心食堂开展志愿服务。北仑大矸街道太白社区工作人员捐助近2000元启动资金开办“互助式”老年食堂,60余名助老志愿者捐钱捐物,轮流到食堂帮忙,4名志愿者主动轮流给食堂提供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补贴老年人用餐食材及辅料支出,打造夕阳使者保健服务队、银龄互助服务队等服务品牌,累计服务辖区老人1.1余万人次。
如今,春晓、梅山等街道已经实现爱心食堂全覆盖,志愿服务也在基层遍地开花。爱心食堂正逐步成为搭建起联接农村需求和志愿者奉献的新平台,不断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