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市容环境,改变粗放型、被动式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辖区进行网格化划分,落实包干责任人,实现精细化管理。其中,小港中队不断巩固全员定岗定责的勤务管理制度,强化市容秩序的“日常保健”,以勤务工作常态化、精细化带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定员定岗+机动补位”,网格化勤务制度出成效 街道干净整洁、路面的垃圾越来越少了,往日成行成列的流动摊贩不见踪影……对于今年以来小港街道市容面貌的变化,市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今年年初,小港中队进一步探索深化勤务机制改革,即尝试固定路段、片区的网格化勤务模式,路段队员做好查漏补缺、攻坚克难工作,发挥好“特效药、手术刀”的功效,并与片区队员形成联动“叠加”式管理,全力提升处置率。 “一方面,路段队员强化对早、中、晚等管理力量较薄弱时段的机动巡查;另一方面,片区队员到岗到位,及时处置市容问题,并做好查漏补缺,确保管理不松懈、不断档。网格化勤务模式让责任队员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切实提高责任区域内的管事率、处置率。”小港综合行政执法中队有关负责人说。 同时,中队积极推行错时执法和弹性工作制。如每天早上7至9点分两组支援片区管理,尤其加强菜场周边管理;午间和晚间,结合智慧城管信息采集中的高发多发案件、市民投诉举报、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急难险重管理问题,确定错时执法的时间和区域,提升执法管理实效。 通过网格化管理,今年以来,小港中队办案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截至8月底,共立案查处211起,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0%,有效解决了高河塘社区、红联菜场等区域的越门经营难点。 利用“熟人”效应,破解执法管理难题 近日,小港中队路段队员碰到一件难事。红联社区一家早餐店主每日都将经营工具堆放在门口,不仅妨碍行人通行,还影响环境卫生。执法队员多次上门沟通,但店主态度冷漠,置之不理。 “老方,你这样把工具放到人行道上是不行的,你看这热锅油,要是小孩经过碰到,多危险啊!我帮你搬到店里吧。”穿着“城管义工”字样马甲的小陈劝说店主。小陈是小港城管义工服务站的一位热心义工,也是红联社区的居民,和周边商户都是老相识。看到“熟人”开口,店主也不好意思拒绝,连说:“好的好的,我自己搬吧。” 俗话说“熟人好办事”,小港中队也利用“熟人”效应,破解了执法管理难题。上述负责人表示,中队将进一步构建“熟人”网络,通过定期走访,与社区、商户、居民建立微信群,加强与管理对象的沟通交流,慢慢将“陌生人”变成“熟人”。同时维系好“熟人”网络,通过上门座谈、主动约谈等方式,与“熟人”进行感情沟通,帮助其解决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实际困难,邀请店家、住户等加入城管义工队伍,利用“熟人”效应、邻里关系,在城市管理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换位思考,温情执法换市民“幸福指数” 不久前,小港中队执法队员在巡查时发现,通途路上有流动摊贩在售卖水果,当即予以取缔,然而细心的队员发现摊主是个残疾人。摊主无助地向执法队员表示,自己失去右臂后,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摆摊赚点生活零用,希望执法队员能网开一面。 了解情况后,执法队员耐心细致地与摊主“讲法律、摆道理、诉人情”,告诉他,虽然弱势群体生活不易,但也要遵纪守法。 随后,队员主动帮摊主收起水果摊,并仔细为摊主罗列了附近几处临时疏导点。鉴于摊主对路不熟,队员又带路将摊主引到了一处疏导点,重新为其铺开了水果摊。摊主连连感激,称执法队员们太好了!此时此刻,这些执法队员更像是充满情义的热心人,执法过程也变得更加温情。 像这样有温度的执法在小港中队还有很多。买下葡萄农户剩下的葡萄让其早点收摊;慰问关心患尿毒症的违建当事人;多次上门做通当事人思想工作,当事人深受感动,主动加入城管义工队伍……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增进了彼此的情感,更是避免冲突的有效手段。适当“温情”也可以是执法的正确打开方式,也让市容管理更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