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仑,一场社区治理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从新矸街道香堇社区的“居民自治”到小港街道田洋乐社区的“精治善治”,社区分类治理的创新实践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 破冰:从“陌邻”到“睦邻”,分类治理巧解千千结 在香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0多岁的王师傅正和老年朋友们练习太极拳。谁也想不到,这位参与社区活动的热心骨干,半年前还是天天来反映问题的“钉子户”。 这个2023年7月才成立的新社区,曾因近半数“新北仑人”聚居而陷入治理困境。社区书记李静琦坦言:“居民之间互不相识,对社区缺乏信任,矛盾频发。” 香堇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 转机始于一场深入的“需求摸底”。社工们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双职工家庭“接娃难”的苦衷,听到“想找个放心托管的地方”的诉求和老年人渴望社交的心声。5800余次上门走访,不仅摸清了居民需求,更发掘出200多位身怀特长的“社区达人”。 分类治理的智慧,在于精准对接供需。社区将收集到的需求和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接单”的方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有需求的人得到精准帮助。这种精细化治理模式,让曾经的“陌生人社区”开始向“熟人大家庭”蜕变。 深耕:居民站“C位”,服务“内循环”生生不息 周三傍晚,香堇社区的“理心发社”灯火通明。理发师阿姐郑赛飞一边为老人修剪头发,一边与排队居民闲聊。这个小小的理发社,已成为社区民情收集的“前哨站”。郑阿姐笑着说:“我在这里不仅实现了为老人公益理发的愿望,还能通过低偿服务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成了连接邻里关系的纽带。” 香堇社区的“理心发社” 分类治理的魅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社区通过搭建平台、对接资源,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全职妈妈郑峥丽在社区牵线下,创办“堇悦萌龙baby课堂”,既解决了20多户双职工家庭的托育难题,又实现了自身价值。人民医院马瑞主任组建“医心联盟”,带领医护团队开展义诊,被居民亲切称为“健康守门人”。 “古筝班名额又秒光了!”这个涵盖架子鼓、瑜伽、书法等10余门课程的香堇社区市民学堂,所有教师都是社区居民,采用低偿收费保障长效运营。学员萌萌从“听课的”变成“讲课的”,如今也已成为瑜伽课的助教。 这种“需求—资源—服务”的良性循环,正是分类治理追求的“内循环”效应。社区书记李静琦深有感触:“当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服务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赋能:空间活起来,治理深下去 蜕变同样发生在小港街道田洋乐社区。“乐治延时岗”实现早八晚八全年无休服务,让社区场地从“行政办事大厅”变身“多功能社区客厅”。 早教主理人董慧丽的课程一位难求,手工艺主理人翁靖雯的“二十四节气手工坊”场场爆满。社区书记介绍:“我们通过‘以空间换服务’模式,既满足了居民需求,又培育了社区社会组织。” 香堇社区非洲鼓课程 分类治理的深度,体现在治理骨干的培育上。“乐跑团”负责人郭勇成为社区两委会班子成员;“乐缘红娘团”负责人从关工委成员转型为“00后家长的心理咨询师”;舞蹈社团的黄阿姨在广场舞扰民治理中成了“领头雁”。这些治理骨干的涌现,让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区通过“乐港”工作室引入专业力量,在“小北e账清”智慧平台加持下,成功管理江山九九小区年收入70余万元的公共收益,物业费收缴率逐年上升,相关投诉显著下降。 田洋乐社区“乐治延时岗”为居民播放电影 在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香堇社区和田洋乐社区的实践,是全区深化分类治理的生动缩影。当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每份资源都能在循环中实现价值,社区治理就真正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深刻转变。 如今在北仑,越来越多的社区正在推广这样的成功经验。通过精准分类、精细服务、精心培育,让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共同绘就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幸福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