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记者 陆东旭 王杰 发自北京 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代表陆续抵达北京,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军浩也开始忙碌起来。 交流———激荡志愿服务理念 “陈书记,我到北京了,刚下飞机,现在过来与你会合。”当天上午,鄞州区中河街道春城社区副主任、红十字会副会长梅海波,来到陈军浩所在宾馆,两人一见面就交谈起来。“‘红领之家’我已经久仰大名,看到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让人很振奋。”梅海波说。 春城社区多年来坚持把学雷锋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红十字“博爱家园”、设立红十字博爱救助金、建设红十字文化主题园区、提供特色便民服务等,让社区居民广为受益。陈军浩对春城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也有一定了解,两人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红领之家’志愿服务是如何运作的?”“现在注册有多少志愿者?”“‘红领矫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梅海波希望寻找“红领之家”为什么这么“红”的奥秘,为今后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新思路、新理念。 “‘红领之家’成立之初就打上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的红色烙印,是一个有信仰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陈军浩说,“红领之家”通过设立“敬老日”“护绿日”“导医日”“靓城日”等九个常态化菜单式项目,以需求为导向,用制度把志愿服务常态化。 梅海波一边听陈军浩介绍,一边翻看《红领》宣传册,他说:“志愿服务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红领模式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访谈———诠释志愿服务精神 当天下午,中央文明办三局、中国文明网举办了“志愿服务大家谈”系列专题访谈,陈军浩和厦门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吴丽敏作为第二场嘉宾参加了访谈。 “志愿服务要有制度,有了制度,志愿服务工作才能常态化。”吴丽敏对“红领之家”开展的常态化项目深表赞同。她说,金安社区成立之初,由于辖区周边服务配套缺失,居民又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他们的服务需求多,如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需求成了社区的主要工作。 经过一两年的摸索实践,金安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对接、注册、培训、记录、嘉奖、保险以及社工带义工(志愿者)、党团员带头示范等八项制度。现在,社区里随时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吴丽敏认为,“红领之家”把有制度的志愿服务导入社区矫正中,做到了联系的356名社区矫正人员脱管率、再犯罪率为零,这一模式值得学习借鉴,她还热情邀请“红领之家”有机会到金安社区参观考察。 在“志愿服务大家谈”系列专题访谈中,主持人和陈军浩等嘉宾的交流中同样碰撞出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思想火花。“‘红领之家’出现后,社区老百姓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主持人问到这个问题时,陈军浩坦言,活动开展刚开始也并不一帆风顺。 陈军浩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事例。他说,几年前,为响应“五水共治”,“红领之家”推出了“亲水行动”。活动中,一位大爷说志愿者们这是作秀。陈军浩没有反驳,和其他志愿者默默用行动诠释志愿精神。在他第7次去清理河道垃圾时,网兜坏了,这位老人却把志愿者带到自己家中,拿出工具帮着修理网兜。老人从质疑到参与的态度转变,让访谈主持人深受感动。 “打破‘学雷锋一阵风’,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您有哪些打算?”主持人的提问,也是大家对“红领之家”志愿服务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的共同期望。 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也为“红领之家”指明了方向。“下步,我们将继续在党建引领下,积极发挥志愿者的创造性,凭借志愿性、中立性、非营利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产生的较高公信力,在畅通群众诉求、分解社会压力、缓解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中积极充当‘老娘舅’的角色,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陈军浩的回答铿锵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