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仑的体育图景呈现出奇妙的双重光谱:体艺中心的聚光灯下,世界男排联赛总决赛激荡着国际竞技的风雷;街头巷尾的社区球场边,欢呼声点燃了草根梦想的星火。 当世界冠军登顶的怒吼咆哮与互动后的全场欢呼雀跃在同一片天空下交响,我们终将读懂:办赛事本质是办城市,塑体育实为塑灵魂。 一 8月3日,持续五天的世界男排联赛总决赛落下帷幕。赛事热度也在网络空间持续发酵,抖音“在北仑偶遇球星”等相关话题播放量一路飙升,小红书“国际排联主席体验气排球”趣味视频实现破圈传播。 与此同时,北仑体育的本土基因正与全球流量双向奔赴,以草根赛事的蓬勃活力沉淀着社区温度。 刚结束不久的“浙BA”宁波站,掀起全民篮球热浪,北仑球员为家乡的荣誉而战,市民自发组建拉拉队;再过几天,“霞浦杯”三人篮球赛将开赛,其历经20载生长,从社区自娱赛事蜕变为81支队伍竞逐……近年来,北仑举办了多项顶尖赛事,而就在其“隔壁”,可能“银发族”就在打匹克球,国际目光和民间热情构建起全龄化、多维度的全民健身图谱。 二 荣耀与光环之下,一座城如何在推动顶级赛事与草根梦想共生共荣,在全国都是一道难题。 顶尖赛事和民间赛事发展路径不同。世界男排联赛总决赛等顶级赛事,能瞬间拉升城市知名度。然而,短暂的“国际流量”如何转化为持久的城市资产,这考验着一个城市运营能力。另一边,承载着城市温度与市民参与的草根赛事,如何摆脱有“首届”没“下届”的困局,面临着不少挑战。相较于高端赛事获得的投入,草根赛事在资源获取与关注度上存在显著落差。 专业设施和全民场地利用效能差异。全国各地的大型场馆拥有专业化养护团队,在赛事期间得以风光无限,但也难免落入资源闲置困局。更棘手的是,部分场馆因按专业竞技标准建造,先天缺乏适应性设计,制约了赛后向灵活、亲民的群众体育空间的转化。 体育明星和普通群众的互通路径较少。顶尖赛事中,各个体育明星具有“光环”效应,他们的比赛风采都会引起热议,但在高强度的训练和赛事期间,较难深度参与举办地的各类特色文旅体商娱活动,赛事反哺转化机制目前仍有提升空间。 三 真正的“城市体育名片”,需要顶级赛事带来的热度与国际影响力,更离不开草根运动孕育的温度与全民参与感。北仑的实践,正在这“顶天”与“立地”间架起桥梁,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均衡发展之路。 以“微改造”实现“多利用”。北仑通过日常开放体艺中心等场馆用于市民羽毛球锻炼、活动租赁与会务,打造“一场馆多功能”模式,提升基础利用率。同时,借助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空间复用策略,青年体育公园足球场运用智慧系统实现自助订场,同时积极引入职工、亲子等活动,最大化场馆价值。 以“深一度”算好“长远账”。依托近20年举办女排国际赛事的经验,北仑在科学举办顶尖赛事时,在宣传品牌、活动运营上不仅关注比赛本身,更是注重充分挖掘其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万博鱼航海中心则以水上赛事为契机,打造集帆船、摩托艇体验、水上表演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切实将“全民体育”化为行动。 以“破壁垒”构建“全生态”。利用大赛影响力反哺基层,借助高端赛事契机推动本地公共体育设施升级惠及大众。中国男排训练期间,就来到北仑博平小学,开展互动活动;而组织志愿者参与国际赛事,更是逐渐实现“从观赛到参与,从参与到创建”,扩大了运动人群基础。 当然,这条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顶级赛事助城市“飞”得更高,草根运动则是城市“稳”的根基。北仑还需持续探索“面子”与“里子”、“速成”与“长效”间成功之路,让草根的活力反哺“潮涌东方看北仑”的精气神。
|